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2016 12 23 发布 2017 06 23 实施
前 言 本标准代替 GB/T8538—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T5009.167—2003《饮用天然矿泉水中氟、氯、溴离子和硝酸根、硫酸根含量的测定》。 本标准与 GB/T8538—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GB/T8538—2008中附录 A 饮用天然矿泉水中多种元素的检验方法列入第11项; ———GB/T8538—2008中附录B 硫化物的检验方法列入第50项; ———GB/T8538—2008中附录B 磷酸盐的检验方法列入第51项; ———GB/T8538—2008中附录B 氚的检验方法列入第53项; ———GB/T8538—2008中4.2采集和保存列入附录B; ———删除了 GB/T8538—2008中附录B 菌落总数的检验方法; ———删除了 GB/T8538—2008中4.18.2锌试剂—环已酮分光光度法; ——— 删除了 GB/T8538—2008中4.20.3催化示波极谱法涉及镉的检测,以及4.21.3镉的催化示波极谱法; ———删除了 GB/T5009.167—2003中高效液相色谱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色度的测定 1 3 臭和味 4 可见物 5 浑浊度 …………………………………………………………………………………………………… 2 …………………………………………………………………………………………………… 2 …………………………………………………………………………………………………… 2 6 pH(玻璃电极法) 3 7 溶解性总固体 4 8 总硬度 6 9 总碱度 8 10 总酸度 9 11 多元素测定 10 12 钾和钠 15 13 钙 14 镁 15 铁 16 锰 17 铜 18 锌 ……………………………………………………………………………………………………… 19 ……………………………………………………………………………………………………… 21 ……………………………………………………………………………………………………… 24 ……………………………………………………………………………………………………… 25 ……………………………………………………………………………………………………… 28 ……………………………………………………………………………………………………… 35 19 总铬-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37 20 铅 38 21 镉 41 22 总汞 43 23 银 24 锶 25 锂 26 钡 27 钒 28 锑 29 钴 30 镍 31 铝 32 硒 ……………………………………………………………………………………………………… 46 ……………………………………………………………………………………………………… 49 ……………………………………………………………………………………………………… 53 ……………………………………………………………………………………………………… 55 ……………………………………………………………………………………………………… 56 ……………………………………………………………………………………………………… 60 ……………………………………………………………………………………………………… 63 ……………………………………………………………………………………………………… 67 ……………………………………………………………………………………………………… 70 ……………………………………………………………………………………………………… 74 Ⅰ 33 砷 ……………………………………………………………………………………………………… 80 34 硼酸盐 35 偏硅酸 36 氟化物 37 氯化物 ………………………………………………………………………………………………… 86 ………………………………………………………………………………………………… 89 ………………………………………………………………………………………………… 91 ………………………………………………………………………………………………… 98 38 碘化物 100 39 二氧化碳 107 40 硝酸盐 109 41 亚硝酸盐 111 42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 112 43 硫酸盐 114 44 耗氧量 118 45 氰化物 120 46 挥发性酚类化合物 125 47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129 48 矿物油 131 49 溴酸盐 138 50 硫化物 143 51 磷酸盐 146 52 总 β 放射性 147 53 氚 150 54 226 Ra放射性 154 55 大肠菌群 157 56 粪链球菌 164 57 铜绿假单胞菌 166 58 产气荚膜梭菌 169 附录 A 培养基制备 172 附录B 饮用天然矿泉水的采集和保存 181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饮用天然矿泉水的色度、臭和味、可见物、浑浊度、pH、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总碱度、总酸度、多元素测定、钾和钠、钙、镁、铁、锰、铜、锌、总铬、铅、镉、总汞、银、锶、锂、钡、钒、锑、钴、镍、铝、硒、砷、硼酸盐、偏硅酸、氟化物、氯化物、碘化物、二氧化碳、硝酸盐、亚硝酸盐、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硫 酸盐、耗氧量、氰化物、挥发性酚类化合物、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矿物油、溴酸盐、硫化物、磷酸盐、总 β 放射性、氚、 226 Ra放射性、大肠菌群、粪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饮用天然矿泉水指标的测定。
用氯铂酸钾和氯化钴配制成与天然水黄色色调相同的标准色列,用于水样目视比色测定。规定 1 mg/LPt[以(PtCl 6 ) 2- 形式存在]所具有的颜色作为1 个色度单位,称为1 度。即便轻微的浑浊度也干扰测定,故浑浊水样测定时需先离心使之清澈。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2 PtCl 6 )。
2 ·6H 2 O)。
2 PtCl 6 )和1.000g干燥的氯化钴(CoCl 2 ·6H 2 O),溶于100 mL 水中,加入100 mL 盐酸( ρ 20
吸取50 mL 透明的水样于比色管中。如水样色度过高,可少取水样,加水稀释后比色,将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另取比色管11 支,分别加入铂-钴标准溶液(2.2.3)0 mL、0.50 mL、1.00 mL、1.50 mL、2.00 mL、 2.50 mL、3.00 mL、3.50 mL、4.00 mL、4.50 mL 和5.00 mL,加水至刻度,摇匀,即配制成色度为0 度、 5度、10度、15度、20度、25度、30度、35度、40度、45度和50度的标准系列。 将水样与铂-钴标准色列比较,如水样与标准系列的色调不一致,即为异色,可用文字描述。
试样中色度按式(1)计算: 色度 V 1 × 50 0 …………………………(1 ) 式中: 色度———单位为度; V 1 ———相当于铂-钴标准溶液的用量,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量取100 mL 水样,置于250 mL 锥形瓶中,振摇后从瓶口嗅水的气味,用适当词句描述,并按等级记录其强度,见表1。
取少量水样放入口中(此水样应对人体无害),不要咽下去,品尝水的味道,加以描述,并按等级记录其强度,见表1。 表 1 臭和味的强度等级 等级 强度 说明 无 无任何臭和味 微弱 一般饮用者甚难察觉,但臭、味敏感者可以发觉 弱 一般饮用者刚能察觉 明显 已能明显察觉 强 已有很显著的臭味 很强 有强烈的恶臭或异味
将水样摇匀,用肉眼直接观察,记录。
在相同条件下用福尔马肼标准混悬液散射光的强度和水样散射光的强度进行比较。散射光的强度 越大,表示浑浊度越高。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2 ) 2 ·H 2 SO 4 ]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 容量瓶中。 警告 ——— 溶液具有致癌毒性,避免吸入、摄入、皮肤接触!
2 )
4 ]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容量瓶中。 5 . 2 . 3 福尔马肼标准混悬液:分别吸取5.00 mL 硫酸肼溶液,5.00 mL 六亚甲基四胺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内,混匀,在25 ℃±3 ℃放置24h后,加入水至刻度,混匀。此标准混悬液浑浊度为400NTU。本标准溶液可使用一个月。 5 . 2 . 4 福尔马肼标准工作液:将福尔马肼标准混悬液用水稀释10 倍。稀释后浑浊度为40NTU,使用时再根据需要适当稀释。 5 . 3 仪器和设备 散射式浑浊度仪。 5 . 4 分析步骤 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浑浊度超过40NTU 时,可用水稀释后测定。 5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根据仪器测定时所显示的浑浊度读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出结果。 6 pH (玻璃电极法)
pH 是水中氢离子活度倒数的对数值,是评价水质的重要参数。水受到污染时会引起pH 发生较大变化;水中含有大量游离二氧化碳时,可使水的pH 明显降低。水的pH 用玻璃电极法测定。 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插入溶液中组成原电池。当氢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时,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之间的电动势也随着引起变化,在25 ℃时,每单位pH 标度相当于59.1 mV电动势变化值,在仪器上直接以pH 的读数表示。温度差异在仪器上有补偿装置。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8 H 4 O 4 ),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 mL,此溶液的pH 在20 ℃时为4.00,不同温度下的pH 见表2。
2 PO 4 )和3.55g磷酸氢二钠(Na 2 HPO 4 ),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 mL。此溶液的pH 在20 ℃时为6.88,不同温度下的 pH 见表2。
2 B 4 O
2 O),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mL, 此溶液的pH 在20 ℃时为9.22,不同温度下的pH 见表2。 表 2 标准缓冲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 pH 温度 ℃ 标准缓冲溶液,pH 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溶液 (6.2.1) 混合磷酸盐缓冲溶液 (6.2.2) 四硼酸钠缓冲溶液 (6.2.3) 6 . 3 仪器和设备 6 . 3 . 1 pH 计:测量范围0~14,读数精度≤0.02。 6 . 3 . 2 玻璃电极。 6 . 3 . 3 饱和甘汞电极。 6 . 4 分析步骤 6 . 4 . 1 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应放入水中浸泡24h以上。 6 . 4 . 2 仪器校正:仪器开启0.5h后,按仪器使用说明书操作,进行调零、温度补偿以及满刻度校正。 6 . 4 . 3 pH 定位:选用一种与被测水样pH 接近的标准缓冲溶液,重复定位1次~2次,当水样pH<7.0时,使用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溶液定位,以四硼酸钠标准缓冲溶液或混合磷酸盐缓冲溶液复定位;水样 pH>7.0时,则用四硼酸钠缓冲溶液定位,以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溶液或混合磷酸盐缓冲溶液复定位。 6 . 4 . 4 用洗瓶以水缓缓淋洗2个电极数次,再以水样淋洗6次~8次,然后插入水样中,1min后直接从 仪器上读出pH。 注 1 :当室温升高时,甘汞电极内的饱和氯化钾溶液可能由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故电极内应保持一定量氯化钾晶体。 注 2 :pH 大于9的溶液,应使用高碱玻璃电极测定pH。 7 溶解性总固体 7 . 1 105 ℃ 干燥 - 重量法 7 . 1 . 1 原理 溶解性总固体是水中溶解的无机矿物成分的总量。水样经0.45μm 滤膜过滤除去悬浮物,取一定体积滤液蒸干,在105 ℃干燥至恒重,可测得蒸发残渣含量,将溶解性固体含量加上碳酸氢盐含量的一半(碳酸氢盐在干燥时分解失去二氧化碳而转化为碳酸盐)即为溶解性总固体。 7 . 1 . 2 仪器和设备 7 . 1 . 2 . 1 蒸发皿。 7 . 1 . 2 . 2 烘箱:控温精度±1 ℃。 7 . 1 . 2 . 3 水浴槽。 7 . 1 . 2 . 4 干燥器。 7 . 1 . 2 . 5 分析天平:感量0.1 mg。 7 . 1 . 3 分析步骤 将洗净的蒸发皿放入烘箱内于105 ℃干燥1h,然后取出放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重。重复干燥、 冷却、称重,直至恒重(连续两次的称量差值小于0.0005g)。 吸取适量(使测得可溶性固体为2.5 mg~200 mg)清澈水样(含有悬浮物的水样应经0.45μm 滤膜过滤)于已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 将蒸发皿放入烘箱内,于105 ℃干燥1h,然后取出放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重复干燥、冷却、 称量,直至恒重。 7 . 1 . 4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溶解性总固体的含量按式(2)计算: ( m 2 - m 1 ) × 1 00 0 1 - ) ……………………( ) (HCO 2 式中: ρ V 2 ρ 3 ρ ———水样中的溶解性总固体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2 ———蒸发皿和溶解性固体质量,单位为毫克(mg); m 1 ———蒸发皿质量,单位为毫克(mg); 1000 ———换算系数;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ρ (HCO 3- )———碳酸氢盐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7 . 1 . 5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7 . 2 180 ℃ 干燥 - 重量法 7 . 2 . 1 原理 当水样存在永久硬度时,构成永久硬度的钙、镁离子在蒸干时形成硫酸盐和氯化物,用105 ℃干燥法测定时,由于钙、镁的硫酸盐所含结晶水不能去除完全,将使结果偏高;钙、镁的氯化物由于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对测量精度也将产生影响。向水样中预先加入适量的碳酸钠,使钙、镁离子在蒸干后形成碳酸盐,并在180 ℃干燥,将使上述影响得以消除。 7 . 2 . 2 试剂和材料 碳酸钠(Na 2 CO 3 )。 7 . 2 . 3 仪器和设备 同7.1.2。 7 . 2 . 4 分析步骤 称取0.2g~0.4g碳酸钠(Na 2 CO 3 )于洗净的瓷蒸发皿中,放入烘箱于180 ℃干燥2h。取出放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重复干燥、冷却、称重,直至恒重(连续两次称量差值小于0.0005g)。 吸取适量清澈水样于已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 将蒸发皿在烘箱内于180 ℃干燥2h,然后取出放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重复干燥、冷却、称量,直至恒重。 7 . 2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同7.1.4。 7 . 2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当水样中有铬黑T 指示剂存在时,与钙、镁离子形成紫红色螯合物,这些螯合物不稳定常数大于乙二胺四乙酸钙和镁螯合物的不稳定常数。当pH=10时,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先与钙离子,再与镁离子形成螯合物,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现出铬黑 T 指示剂的蓝色。 由于钙离子与铬黑T 指示剂在滴定到达等当点时的反应不能呈现出明显的颜色转变,所以当水样中镁含量很小时,需要加入已知量的镁盐,以使等当点颜色转变清晰,在计算结果时,再减去加入的镁盐量,或者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络合性乙二胺四乙酸镁盐,以保证明显的终点。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 Cl)溶于300 mL 蒸馏水中,加570 mL 氢氧化铵 ( ρ 20
20 H 12 N 3 NaO 7 S),溶 于 100 mL 三 乙 醇 胺 (C 6 H 15 NO 3 )中。
2 S·9H 2 O),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
2 OH·HCl),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
警告 ——— 此溶液剧毒。
c (C 10 H 14 N 2 O 8 Na 2 ·2H 2 O)=0.01mol/L]:称取3.72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简称 EDTA-2Na),溶解于1000 mL 蒸馏水中,按8.2.6.1和8.2.6.2标定其准确浓度。
锌标准溶液的浓度按式(3)计算: ( ) m 65 . 38 …………………………(3 ) 式中: c (Zn)———锌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 ———锌的质量,单位为毫克(mg); 65.38 ———锌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g)。
EDTA-2Na标准溶液的浓度按式(4)计算: c (EDTA-2Na) c ( Z n ) × V 2 …………………………(4 ) 式中: 1 -V 0 c (EDTA-2Na)———EDTA-2Na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c (Zn) ———锌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V 2 ———锌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1 ———消耗 EDTA-2Na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0 ———空白试验消耗 EDTA-2Na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8 . 3 仪器和设备 8 . 3 . 1 滴定管:25 mL。 8 . 3 . 2 移液管:50 mL、25 mL 和5 mL。 8 . 3 . 3 锥形瓶:150 mL。 8 . 3 . 4 分析天平:感量为0.01g。 8 . 4 分析步骤 8 . 4 . 1 吸取50.0 mL 水样(若硬度过大,可少取水样,用水稀释至50 mL,若硬度过低,改用100 mL),置于150 mL 锥形瓶中。 8 . 4 . 2 加入1 mL~2 mL 缓冲溶液和5 滴铬黑 T 指示剂,立即用 EDTA-2Na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从紫红色成为不变的天蓝色为止,同时做空白试验,记录用量。 8 . 4 . 3 若水样中含有金属干扰离子,使滴定终点延迟或颜色发暗,可另取水样,加入0.5 mL 盐酸羟胺及1 mL 硫化钠溶液或0.5 mL 氰化钾溶液再行滴定。 8 . 4 . 4 水样中钙、镁含量较大时,要预先酸化水样,并加热除去二氧化碳,以防碱化后生成碳酸盐沉淀,滴定时不易转化。 8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总硬度按式(5)计算: ( V 1 - V 0 ) × c ( E D T A - 2 N a ) × 10 0 . 0 9 (CaCO ) 1000 (5 ) ρ 3 V 式中: ρ (CaCO 3 ) ———总硬度(以 CaCO 3 计),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V 1 ———滴定中消耗 EDTA-2Na标准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0 ———空白消耗 EDTA-2Na标准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c (EDTA-2Na)———EDTA-2Na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100.09 ———与1.00 mLEDTA-2Na标准溶液[ c (EDTA-2Na)=1.000 mol/L]相当的以克 表示的碳酸钙的质量;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8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碱度是水介质与氢氧化物反应的定量能力,通过用强酸标准溶液将一定体积的水样滴定至某一 pH 而定量确定。测定结果用相当于碳酸钙的含量,以 mg/L 为单位表示。其数值大小与所选滴定终点的pH 有关。本法采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终点pH 为4.0,所测得的碱度称总碱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c (HCl)=0.05 mol/L] 配制:量取4.2 mL 盐酸( ρ 20 标定:称取0.1g~0.2g(准确到0.0001g)于250 ℃干燥至恒重的碳酸钠(Na 2 CO 3 ,基准试剂)于 250 mL 锥形瓶中,加50 mL 水溶解,加4滴甲基橙指示剂,用配制的盐酸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突变为橙色。同时做空白试验。 盐酸标准溶液浓度按式(6)计算: c (HCl) = ( V V m …………………………(6 ) - 0 ) × 0 . 05299 式中: c (HCl)———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 ———碳酸钠的质量,单位为克(g); V ———滴定碳酸钠所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0 ———空白试验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0.05299———与1.00mL 盐酸标准溶液[ c (HCl)=1.000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碳酸钠的质量。
14 H 14 O 3 N 3 SNa),溶于70 ℃的水中,冷却,稀释至100 mL。
吸取50.0 mL 水样于250 mL 锥形瓶中,加4滴甲基橙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试液由黄色突变为橙色。
试样中总碱度按式(7)计算: (CaCO ) c ( H C l ) × 5 0 . 0 4 × V 1 × 1000 (7 ) 式中: ρ 3 ρ (CaCO 3 )———水样的总碱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c (HCl) ———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50.04 ———与1.00 m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c (NaOH)=1.000 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总碱度(以 CaCO 3 计)的质量; V 1 ———滴定水样消耗标准盐酸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酸度是水介质与氢氧化物反应的定量能力,通过用强碱标准溶液将一定体积的水样滴定至某一 pH 而定量确定。测量结果用相当于碳酸钙(CaCO 3 )的含量,以 mg/L 为单位表示。其数值大小与所选滴定终点的pH 有关。本法采用酚酞作指示剂,终点pH 为8.3,所测定的酸度称为总酸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pH 应大于6.0,否则应延长煮沸时间。最好用时制备。
c (NaOH)=0.05 mol/L]。
称取20g氢氧化钠,溶于100mL 水中,摇匀,移入聚乙烯瓶中,密闭放置至溶液清亮。吸取上层清液10 mL,注入装有1000 mL 水的聚乙烯瓶中,密闭保存。
称取0.2g~0.3g(精确到0.0001g)于105 ℃~110 ℃干燥至恒重的邻苯二甲酸氢钾(KHC 8 H 4 O 4 ,基准试剂)于250mL 锥形瓶中,加50mL 水溶解,加4滴酚酞指示剂,用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粉红色。同时做空白试验。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浓度按式(8)计算: c (NaOH) = ( V V m ……………………(8 ) - 0 ) × 0 . 2042 式中: c (NaOH)———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 ———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单位为克(g); V ———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所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0 ———空白试验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0.2042 ———与1.00 m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c (NaOH)=1.000 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
20 H 14 O 4 ),用乙醇[ φ (C 2 H 5 OH)=95%]溶解并稀释至 50 mL。
吸取50.0 mL 水样于250 mL 锥形瓶中,加4滴酚酞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恰呈浅粉红色,记录其用量。
试样中总酸度按式(9)计算: (CaCO ) c ( N a O H ) × 5 0 . 0 4 × V 1 × 1000 (9 ) 式中: ρ 3 ρ (CaCO 3 )———水样的总酸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c (NaOH)———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50.04 ———与1.00 m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c (NaOH)=1.000 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总酸度(以 CaCO 3 计)的质量; V 1 ———滴定水样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1000 ———换算系数。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利用ICP 源等离子体产生的高温,使试样完全分解形成激发态的原子和离子,由于激发态的原子和离子不稳定,外层电子会从激发态向低的能级跃迁,因此发射出特征的谱线,通过光栅等分光后,利用检测器检测特定波长的强度,光的强度与待测元素浓度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ρ
根据试样信号计数,从校准曲线或回归方程中查得试样中各元素含量(mg/L)。
DF )按式(10)计算: 最后的质量或体 积 开始的质量或体积 …………………………(10 )
K ij )。 K ij 元 素 i 的表观浓 度 干扰元素j的实际浓度 …………………………(11 ) 元素i的浓度在储备液中和在空白中不同。对元素i和元素j、k、l光谱干扰的校正浓度可用下式计算(已经对基线漂移进行校正)。 元素i光谱干扰校正浓度=i浓度- ( K ij )× (干扰元素j浓度)- ( K jk )× (干扰元素 k 浓度)- ( K ij )×(干扰元素l浓度)。 如果背景校正用于元素i则干扰校正系数可能为负值。干扰线在波长背景中要比在波长峰顶上 K ij 为负的几率大。在元素j、k、l的线性范围内测定其浓度值。对于计算相互干扰需要用迭代法或矩阵法。
11 . 1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11 . 1 . 7 其他 本法对各种元素的定量限、所用测量波长见表3。 表 3 推荐的波长、定量限 元素 波长/nm 定量限/(μg/L) 元素 波长/nm 定量限/(μg/L) 铝 锰 钡 钼 铍 镍 硼 钾 钙 钴 铬 硅(SiO 2 ) 铜 银 铁 钠 镁 钒 锌 锶 锂 — — — 11 . 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1 . 2 . 1 原理 ICP-MS由离子源和质谱仪两个主要部分构成。试样溶液经过雾化由载气送入ICP 炬焰中,经过蒸发、解离、原子化、电离等过程,转化为带正电荷的正离子,经离子采集系统进入质谱仪,质谱仪根据质荷比进行分离。对于一定的质荷比,质谱积分面积与进入质谱仪中的离子数成正比。即试样的浓度与质谱的积分面积成正比,通过测量质谱的峰面积来测定试样中元素的浓度。 11 . 2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11 . 2 . 2 . 1 硝酸( ρ 11 . 2 . 2 . 2 硝酸溶液(1+99)。 11 . 2 . 2 . 3 各种元素标准储备溶液:选用相应浓度的持证混合标准溶液、单标溶液,并稀释到所需浓度。 11 . 2 . 2 . 4 混合标准工作溶液:取适量的混合标准储备溶液或各单标标准储备溶液,用硝酸溶液逐级稀释至相应的浓度,配制成下列浓度的混合标准工作溶液:钾、钠、钙、镁为 ρ ρ ρ ρ 11 . 2 . 2 . 5 质谱调谐液:推荐选用锂、钇、铈、铊、钴为质谱调谐液,混合溶液 Li、Y、Ce、Tl、Co的浓度为 10ng/mL。 11 . 2 . 2 . 6 内标溶液:推荐选用锂、钪、锗、钇、铟、铋为内标溶液,混合溶液 Li、Sc、Ge、Y、In、Bi的浓度为 10μg/mL,使用前用硝酸溶液稀释至1μg/mL。可选择全部或部分元素作为内标溶液,在线添加内标, 也可以不添加内标直接进样进行分析,推荐的分析物质量、内标见表4。 表 4 推荐的分析物质量、内标 元素 分析物质量 内标 银 In 银 In 铝 Sc 砷 Ge 硼 Sc 钡 In 铍 6Li 钙 Sc 镉 In 镉 In 钴 Sc 铬 Sc 铬 Sc 铜 Sc 铜 Sc 铁 Sc 铁 Sc 钾 Sc 锂 Sc 镁 Sc 锰 Sc 钼 In 钠 Sc 镍 Sc 镍 Sc 铅 Bi 锑 In 锑 In 硒 Ge 锶 Y 锡 In 锡 In 钍 Bi 铊 Bi 表 4 (续) 元素 分析物质量 内标 铊 Bi 钛 Sc 铀 Bi 铀 Bi 钒 Sc 锌 Ge 锌 Ge 汞 Bi 仪器和设备 11 . 2 . 3 .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11 . 2 . 3 . 2 超水制备仪。 11 . 2 . 4 分析步骤 11 . 2 . 4 . 1 仪器操作 使用调谐液调整仪器各项指标,使仪器灵敏度、氧化物、双电荷分辨率等各项指标达到测定要求。 11 . 2 . 4 . 2 标准系列的制备 吸取混合标准工作溶液,用 硝酸溶液配制成铝、锰、铜、锌、钡、钴、硼、铁、钛 浓度为 0ng/mL、 5.0ng/mL、10.0ng/mL、50.0ng/mL、100.0ng/mL、500.0ng/mL;银、砷、铍、铬、镉、钼、镍、铅、硒、锑、锡、铊、铀、钍、钒浓度为0ng/mL、0.5ng/mL、1.0ng/mL、10.0ng/mL、50.0ng/mL、100.0ng/mL;钾、钠、钙、镁浓度为0μg/mL、0.5μg/mL、5.0μg/mL、10.0μg/mL、50.0μg/mL、100.0μg/mL;锂、锶浓度为0μg/mL、0.05μg/mL、0.10μg/mL、0.50μg/mL、1.0μg/mL、5.0μg/mL;汞 浓度为 0ng/mL、 0.10ng/mL、0.50ng/mL、1.0ng/mL、1.5ng/mL、2.0ng/mL 的标准系列。 11 . 2 . 4 . 3 测定 开机,当仪器真空度达到要求时,用调谐液调整仪器灵敏度、氧化物、双电荷、分辨率等各项指标,当仪器各项指标达到测定要求,引入在线内标,观测内标灵敏度、脉冲与模拟模式的线性拟合,符合要求后,将标准系列引入仪器。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相同条件下,将试样溶液分别引入仪器进行测定。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出试样中元素的浓度。 11 . 2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试样管中各元素的信号强度CPS,从校准曲线或回归方程中查得试样管中各元素的含量(mg/L,或 μg/L)。 注:由于汞元素易沉积在镍的采样锥或截取锥上,饮用水和水源水中汞元素含量很低,因而引入仪器的汞标准溶液 浓度范围应尽量低,满足测定需要即可。若仪器被污染,应引入含金的溶液清洗。汞的标准溶液、标准系列最好单独配制,标准系列现用现配。 11 . 2 . 6 其他 本法各元素的定量限分别为:银0.03μg/L、铝0.6μg/L、砷0.09μg/L、硼0.9μg/L、钡0.3μg/L、铍0.03μg/L、钙6.0μg/L、镉0.06μg/L、钴0.03μg/L、铬0.09μg/L、铜0.09μg/L、铁0.9μg/L、钾 3.0μg/L、锂0.3μg/L、镁0.4μg/L、锰0.06μg/L、钼0.06μg/L、钠7.0μg/L、镍0.07μg/L、铅0.07μg/L、锑0.07μg/L、硒0.09μg/L、锶0.09μg/L、锡0.09μg/L、钍0.06μg/L、铊0.01μg/L、钛0.4μg/L、铀 0.04μg/L、钒0.07μg/L、锌0.8μg/L、汞0.07μg/L。
钾和钠容易电离,在火焰中具有较高的发射强度,且在一定范围内其发射强度与浓度成正比。可分别用766.5nm 和589.0nm 灵敏共振线进行测定,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K + )=1.00 mg/mL]:称取1.9067g已在110 ℃烘至恒重的氯化钾(优级纯),溶于少量水中,加入10 mL 硝酸溶液,再用水稀释至1000 mL。
ρ (Na + )=10.00 mg/mL]:称取25.421g在140 ℃烘至恒重的氯化钠(基准试剂),溶于少量水中,加入10 mL 硝酸溶液,再用水稀释至1000 mL。
按仪器说明书将发射部分调节至最佳状态。波长:钾766.5nm,钠589.0nm;火焰:贫燃性;测量高 度:2cm。将水样直接喷入火焰,测定其钾、钠发射强度。 若水样中钾、钠含量较高,可稀释试样;或选择较小的狭缝和较小的增益;或选用次灵敏共振线进行测定。
至1L,配制为每升含钾0 mg、0.1 mg、0.2 mg、0.5 mg、1.0 mg、5.0 mg,含钠0 mg、1.0 mg、2.0 mg、 5.0 mg、10.0 mg、50.0 mg的标准系列。应根据水样钾、钠含量高低选择适当的标准系列的质量浓度 范围。
12 . 1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钾或钠的含量按式(12)计算: ρ (K 或 Na) 1 ×D (12 ) 式中: ρ (K 或 Na)———水样中钾或钠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1 ———以水样测得的发射强度,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水样中钾或钠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D ———水样稀释倍数。 12 . 1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12 . 1 . 7 其他 本法测钾、钠的定量限分别为0.1 mg/L 和1.0 mg/L。 12 . 2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12 . 2 . 1 原理 利用钾、钠基态原子能吸收来自本金属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且其吸收强度与钾、钠原子的质量浓度成正比。将水样导入火焰原子化器中使钾、钠离子原子化后,分别在其灵敏共振线766.5nm和589.0nm 下测定其吸光度,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钾、钠含量高时,可采用其次灵敏共振线404.5nm 和 330.2nm。二者均可用空气-乙炔火焰。 12 . 2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12 . 2 . 2 . 1 硝酸溶液(1+1)。 12 . 2 . 2 . 2 钾标准储备溶液:同12.1.2.2。 12 . 2 . 2 . 3 钠标准储备溶液;同12.1.2.3。 12 . 2 . 2 . 4 钾、钠混合标准溶液:吸取适量钾、钠标准储备溶液,用水稀释至1.00 mL,含0.05 mg 钾和 0.05 mg 钠。 12 . 2 . 3 仪器和设备 12 . 2 . 3 . 1 原子吸收光谱仪:配有钾、钠空心阴极灯。 12 . 2 . 3 . 2 空气压缩机或空气钢瓶气。 12 . 2 . 3 . 3 乙炔钢瓶气。 警告 ——— 乙炔易燃。 12 . 2 . 4 分析步骤 12 . 2 . 4 . 1 试样测定 按仪器说明书,将仪器调至测钾、钠最佳状态。将水样直接喷入火焰,测定其吸光度。 试样中钾、钠含量较高时,可转动燃烧器角度,或用次灵敏共振线404.5nm 和330.2nm 测定其吸光度。 12 . 2 . 4 . 2 校准曲线的制作 12 . 2 . 4 . 2 . 1 精确吸取钾、钠混合标准溶液或标准储备溶液,用水稀释配成下列含量的标准系列: 钾:0mg/L、0.05mg/L、1.00 mg/L、2.00 mg/L、3.00 mg/L(波长486.5nm)或0 mg/L、1.00 mg/L、 5.00mg/L、10.00mg/L、15.00mg/L(波长404.5nm)。 钠:0mg/L、0.01mg/L、0.05 mg/L、0.10 mg/L、0.50 mg/L(波长589.0nm)或0 mg/L、1.00 mg/L、 10.00mg/L、20.00mg/L、60.00mg/L(波长330.2nm)。 12 . 2 . 4 . 2 . 2 按12.2.4.1水样分析步骤与试样同时测定。 12 . 2 . 4 . 2 . 3 以质量浓度(mg/L)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 12 . 2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同12.1.5。 12 . 2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12 . 2 . 7 其他 本法测钾和钠的定量限分别为0.05 mg/L 和0.01 mg/L。 12 . 3 离子色谱法 12 . 3 . 1 原理 由于锂、钾、钠三种阳离子的结构不同,它们对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合力也不相同,分配系数存在着差异,所以在交换柱中被淋洗的速度也不相同。因此,当水样注入离子色谱仪后,在淋洗液的携带下,流过装有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柱时,它们按 Li + 、Na + 、K + 的顺序被分离开,然后流入抑制器,将强电解质的淋洗液转变成弱电解质,降低了背景电导。最后流经电导池,依次测定各离子的峰高(或峰面积)。用同样条件下绘制的校准曲线,即可求出水样中 Li + 、Na + 和 K + 的含量。 12 . 3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12 . 3 . 2 . 1 淋洗液:吸取1.3 mL 甲基磺酸,用水稀释至1L,摇匀。 12 . 3 . 2 . 2 锂标准储备溶液[ ρ (Li + )=1.00mg/mL]:称取1.0646g碳酸锂(Li 2 CO 3 ),加少许水湿润,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溶液,使碳酸锂完全溶解后,再过量2 滴,移入200 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12 . 3 . 2 . 3 锂标准中间溶液[ ρ (Li + )=0.10 mg/mL]:吸取10.00 mL 锂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12 . 3 . 2 . 4 锂标准工作溶液[ ρ (Li + )=0.01 mg/mL]:吸取10.00 mL 锂标准中间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12 . 3 . 2 . 5 钠标准储备溶液[ ρ (Na + )=1.00 mg/mL]:称取0.5084g在500 ℃灼烧1h,在干燥器中冷却0.5h的氯化钠(NaCl),溶于少量水中,移入200 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12 . 3 . 2 . 6 钠标准工作溶液[ ρ (Na + )=0.50 mg/mL]:吸取25.00 mL 钠标准储备溶液于50 mL 容量瓶 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12 . 3 . 2 . 7 钾标准储备溶液[ ρ (K + )=1.00 mg/mL]:称取0.4457g在500 ℃灼烧1h,在干燥器中冷却 0.5h的硫酸钾(K 2 SO 4 ),溶于少量水中,移入200 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12 . 3 . 2 . 8 钾标准工作溶液[ ρ (K + )=0.10 mg/mL]:吸取10.00 mL 钾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12 . 3 . 3 仪器和设备 12 . 3 . 3 . 1 离子色谱仪。 12 . 3 . 3 . 2 阳离子保护柱。 12 . 3 . 3 . 3 阳离子分离柱。 12 . 3 . 3 . 4 阳离子抑制器。 12 . 3 . 3 . 5 分析天平:感量为0.1 mg和0.01g。 12 . 3 . 4 分析步骤 12 . 3 . 4 . 1 水样的测定:按仪器说明书的要求,将仪器调至最佳状态。待基线稳定后,用注射器注入 1 mL~2 mL 待测试样。根据记录的各离子的峰高(或峰面积),从校准曲线上即可求得水样中锂、钠、钾的含量。 12 . 3 . 4 . 2 校准曲线的绘制:准确吸取锂标准工作溶液0 mL、0.10 mL、0.20 mL、0.40 mL、1.00 mL 和 2.00 mL,钠标准工作溶液0 mL、0.20 mL、0.40 mL、0.80 mL、2.00 mL 和4.00 mL,钾标准工作溶液 0 mL、0.20 mL、0.40 mL、0.80 mL、2.00 mL 和4.00 mL 于一系列200 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标准系列的质量浓度(mg/L)见表5。 表 5 标准工作溶液系列浓度 元素 标准工作溶液系列浓度/(mg/L) Li+ Na+ K + 按12.3.4.1水样的分析步骤进行测定,记录各离子的峰高(或峰面积),分别以它们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峰高(或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 12 . 3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 K + (Li + 或 Na + )的含量按式(13)计算: ρ (B + ) 1 ×D (13 ) 式中: ρ (B + )———水样中 K + (Li + 或 Na + )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1 ———从 K + (Li + 或 Na + )的校准曲线上分别查得的试样中各离子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D ———水样稀释倍数。 12 . 3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12 . 3 . 7 其他 定量限:锂0.005 mg/L、钾0.05 mg/L、钠0.05 mg/L。
在碱性溶液中(pH 为12)钙离子与钙试剂生成红色的络合物,其不稳定常数大于钙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络合物的不稳定常数,在此溶液中滴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就会将络合的钙试剂取代出来,滴定到终点时,呈现出游离指示剂的纯蓝色。 水样碱度大时,应加入盐酸,经煮沸后再进行测定,否则会因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而生成碳酸钙的沉淀,使结果偏低。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c (NaOH)=2 mol/L]。
12 H 13 N 2 NaO 7 S),加入25g氯化钾,在研钵中充分研磨成细粉后,储存于密封的暗色瓶中。
c (EDTA-2Na)=0.01 mol/L]:称取3.72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EDTA-2Na),溶于1000 mL 蒸馏水中,按8.2.6.1和8.2.6.2标定其准确浓度。
到试纸变成蓝紫色。
试样中钙含量按式(14)计算: ( V 1 - V 2 ) × c × 4 0 . 0 8 ρ (Ca) 1000 (14 ) 式中: ρ (Ca)———水样中钙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V 1 ———滴定中所消耗 EDTA-2Na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2 ———空白所消耗 EDTA-2Na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c ———EDTA-2Na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40.08 ———与1.00 mLEDTA-2Na标准溶液[ c (EDTA-2Na)=1.000 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钙的质量;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1000 ———换算系数。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钙的基态原子能吸收钙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且其吸收强度与浓度成正比。将水样导入火焰使钙原子化后,在灵敏共振线422.7nm 下测定吸光度,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使用氧化性火焰。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3 ·7H 2 O,优级纯),溶于水中,并用水稀释至1000mL,此溶液含镧30mg/mL。
ρ (Ca)=0.50 mg/mL]:称取1.2485g已在105 ℃烘干的碳酸钙(优级纯)于100 mL 烧杯中,加入20 mL 水,然后慢慢加入盐酸溶液,使其完全溶解后,再加入5 mL 盐酸溶液,煮沸赶去二氧化碳,转移至10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摇匀,备用。
ρ (Ca)=0.05 mg/mL]:吸取10.00 mL 钙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定容。
警告 ——— 乙炔易燃。
吸取10.0mL 水样于10mL 干燥具塞试管中,加0.60mL 氯化镧溶液,摇匀。按仪器说明书,将仪器调至测钙最佳状态。将水样直接导入火焰,测定其吸光度。钙含量高时,旋转燃烧器头或选用次灵敏线进行测定。
精确吸取钙标准工作溶液0mL、0.50mL、1.00mL、2.00mL、4.00mL、6.00mL、8.00mL、10.00mL和 20.00 mL 于一系列50 mL 容量瓶中,各加3.0 mL 氯化镧溶液,加水定容,摇匀,即得每升含钙0 mg、 0.50 mg、1.0 mg、2.0 mg、4.0 mg、6.0 mg、8.0 mg、10.0 mg和20.0 mg的标准系列溶液。 按试样测定步骤与试样同时测定。
精确吸取钙标准储备溶液0 mL、0.50 mL、1.00 mL、2.00 mL、4.00 mL、6.00 mL、8.00 mL、10.00 mL、 12.00 mL 和15.00 mL 于一系列50 mL 容量瓶中,各加3.0 mL 氯化镧溶液,加水至刻度,摇匀,即得每升含钙0mg、5.0mg、10.0mg、20.0mg、40.0mg、60.0mg、80.0mg、100.0mg、120.0mg和150.0mg的标准系列溶液。 按试样测定步骤旋转燃烧头或选用次灵敏吸收线与试样同时测定。
13 . 2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钙含量按式(15)计算: ρ (Ca) 1 ×D (15 ) 式中: ρ (Ca)———水样中钙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1 ———以水样吸光度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钙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D ———水样稀释倍数。 13 . 2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13 . 2 . 7 其他 本法的定量限为0.05 mg/L。
取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滴定钙后的溶液,破坏钙试剂指示剂后,当pH=9~10时,在有铬黑 T 指示剂存在下,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简称 EDTA-2Na)溶液滴定镁离子,当到达等当点时,溶液呈现天蓝色。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 Cl)溶解于300 mL 蒸馏水中,加570 mL 氢氧化铵( ρ 20
20 H 12 N 3 NaO 7 S),溶 于 100 mL 三乙醇胺 (C 6 H
3 )中。 14 . 1 . 2 . 3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溶液[ c (C 10 H 14 N 2 O 8 Na 2 ·2H 2 O)=0.01 mol/L]:称取3.72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溶解于1000 mL 蒸馏水中,按8.2.6.1和8.2.6.2标定其准确浓度。 14 . 1 . 3 仪器和设备 14 . 1 . 3 . 1 滴定管:25 mL。 14 . 1 . 3 . 2 移液管:50 mL、25 mL 和5 mL。 14 . 1 . 3 . 3 锥形瓶:150 mL。 14 . 1 . 3 . 4 分析天平:感量为0.001g和0.01g。 14 . 1 . 4 分析步骤 取测定钙后的溶液,以盐酸溶液(1+1)酸化至刚果红试纸变为蓝紫色,放置5 min~10 min,此时溶液应无色,若颜色不褪时,可加热使之褪色。 滴加氨缓冲溶液到刚果红试纸变红,再过量1 mL~2 mL,加5滴铬黑 T 指示剂,用 EDTA-2Na标准溶液滴定,直到溶液颜色呈不变的天蓝色。记录用量。 14 . 1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镁含量按式(16)计算: (M ) V 1 × c × 2 4 . 30 5 × 1000 (16 ) 式中: ρ g ρ (Mg)———水样中镁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V 1 ———滴定消耗 EDTA-2Na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c ———EDTA-2Na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24.305———与1.00mLEDTA-2Na标准溶液[ c (EDTA-2Na)=1.000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镁的质量;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1000 ———换算系数。 14 . 1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14 . 2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14 . 2 . 1 原理 利用镁的基态原子能吸收镁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且其吸收强度与浓度成正比。将水样导入火焰使镁离子原子化后,在灵敏共振线285.2nm 下测定吸光度,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使用氧化型火焰。 14 . 2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14 . 2 . 2 . 1 盐酸溶液(1+1)。 14 . 2 . 2 . 2 氯化镧溶液:称取80.2g氯化镧(LaCl 3 ·7H 2 O,优级纯),溶于水后,用水稀释至1000 mL。 此溶液1.00 mL 含30 mg镧。 14 . 2 . 2 . 3 镁标准储备溶液[ ρ (Mg)=0.50 mg/mL]:称取1.9590g氯化镁(优级纯),溶于水中,用水定容至1000 mL,摇匀。 14 . 2 . 2 . 4 镁标准工作溶液[ ρ (Mg)=0.05 mg/mL]:吸取10.00 mL 镁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定容,摇匀。 14 . 2 . 3 仪器和设备 14 . 2 . 3 . 1 原子吸收光谱仪:配有镁空心阴极灯。 14 . 2 . 3 . 2 空气压缩机或空气钢瓶气。 14 . 2 . 3 . 3 乙炔钢瓶气。 警告 ——— 乙炔易燃,防漏气,防明火。 14 . 2 . 3 . 4 具塞试管:10 mL。 14 . 2 . 4 分析步骤 14 . 2 . 4 . 1 低含量镁校准曲线的制作 精确吸取镁标准工作溶液0 mL、0.30 mL、0.60 mL、1.00 mL、1.30 mL、2.00 mL 于一系列50 mL容量瓶中,各加3.0 mL 氯化镧溶液及1 滴盐酸溶液,加水定容,摇匀,即得每升含 0 mg、0.30 mg、 0.60 mg、1.00 mg、1.30 mg和2.00 mg镁的标准系列溶液。 按仪器说明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镁最佳状态,选择灵敏吸收线285.2nm。依次将镁标准系列溶液导入火焰,测定其吸光度。 以质量浓度(mg/L)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 14 . 2 . 4 . 2 一般含量镁校准曲线的制作 精确吸取镁标准工作溶液0mL、0.50mL、1.00mL、3.00mL、5.00mL、7.00mL、10.00mL、15.00mL、 20.00 mL、25.00 mL 和30.00 mL 于一系列50 mL 容量瓶中,各加3.0 mL 氯化镧溶液及1 滴盐酸溶液,加水定容,摇匀,即得每升含0 mg、0.50 mg、1.0 mg、3.0 mg、5.0 mg、7.0 mg、10.0 mg、15.0 mg、 20.0 mg、25.0 mg和30.0 mg镁的标准系列溶液。 按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至测镁最佳状态,旋转燃烧器头或选用次灵敏吸收线。按14.2.4.1进行测定并绘制校准曲线。 14 . 2 . 4 . 3 试样测定 吸取水样10.0 mL 于10 mL 干燥具塞试管中,加0.60 mL 氯化镧溶液,摇匀。按14.2.4.2 测定其吸光度。 14 . 2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镁含量按式(17)计算: 式中: ρ (Mg) 1 ×D (17 ) ρ (Mg)———水样中镁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1 ———以水样吸光度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镁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D ———水样稀释倍数。 14 . 2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14 . 2 . 7 其他 本法测镁的定量限为0.02 mg/L。 15 铁
同17.1.1。
在pH3~9条件下,低铁离子与二氮杂菲生成稳定的橙色络合物,在波长510nm 处有最大光吸收。二氮杂菲过量时,控制溶液pH=2.9~3.5,可使显色加快。 水样先经加酸煮沸溶解难溶的铁化合物,同时消除氰化物、亚硝酸盐、多磷酸盐的干扰。加入盐酸羟胺将高铁还原为低铁,还可消除氧化剂的干扰。水样过滤后,不加盐酸羟胺,可测定溶解性低铁含量。水样过滤后,加盐酸溶液和盐酸羟胺,测定结果为溶解性总铁含量。水样先经加酸煮沸,使难溶性铁的化合物溶解,经盐酸羟胺处理后,测定结果为总铁含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 C 2 H 3 O 2 ),溶于150 mL 水中,再加入 700 mL 冰乙酸,混匀,备用。
2 OH · HCl),溶 于水中,并 稀释至 100 mL。
12 H 8 N 2 ·H 2 O,又名1,10-二氮杂菲、邻二氮菲或邻菲绕啉,有水合物及盐酸盐两种,均可用)溶解于加有2滴盐酸( ρ 20
ρ (Fe)=100μg/mL]:称取0.7022g硫酸亚铁铵[Fe(NH 4 ) 2 (SO 4 ) 2 ·6H 2 O],溶于少量水,加3 mL 盐酸( ρ 20
ρ (Fe)=10.0μg/mL]:吸取10.00 mL 铁标准储备溶液,移入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100 mL。此溶液使用时现配。
吸取50.0mL 混匀的水样(含铁量超过50μg时,可取适量水样加水稀释至50mL)于150mL 锥形 瓶中。另取150mL锥形瓶8个,分别加入铁标准工作溶液0 mL、0.25 mL、0.50 mL、1.00 mL、2.00 mL、 3.00 mL、4.00 mL 和5.00 mL,加水至50 mL。 向水样及标准系列锥形瓶中各加4 mL 盐酸溶液和1 mL 盐酸羟胺溶液,小火煮沸至约剩30 mL,冷却至室温后移入50 mL 比色管中。 向水样及标准系列比色管中各加2 mL 二氮杂菲溶液,混匀后再加10.0 mL 乙酸铵缓冲溶液,各加水至50 mL,混匀,放置10 min~15 min。于波长510nm 处,用2cm 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量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试样管中铁的质量。 注 1 :所有玻璃器皿每次用前均需用稀硝酸浸泡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注 2 :总铁包括水体中悬浮性铁和微生物体中的铁,取样时应剧烈振摇均匀,并立即取样,以防止结果出现很大的差别。 注 3 :乙酸铵试剂可能含有微量铁,故缓冲溶液的加入量要准确一致。 注 4 :若水样较清洁,含难溶亚铁盐少时,可将所加各种试剂用量减半。但标准系列与试样必须一致。
试样中铁含量按式(18)计算: 式中: ρ (Fe) …………………………(18 ) ρ (Fe)———水样中总铁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管中铁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5 mg/L(以Fe计)。
同17.1.1。
同17.1.2。
同17.1.3。
在硝酸银存在下,锰被过硫酸铵氧化成紫红色的高锰酸盐,其颜色的深度与锰的含量成正比。如果 溶液中有过量的过硫酸铵时,生成的紫红色至少能稳定24h。 氯离子因能沉淀银离子而抑制催化作用,可由试剂中所含的汞离子予以消除。加入磷酸可络合铁等干扰元素。如水样中有机物较多,可多加过硫酸铵,并延长加热时间。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以下配制试剂及稀释溶液所用的水不得含还原性物质,否则可加过硫酸铵处理(例如取500 mL 去离子水,加0.5g过硫酸铵煮沸2 min放冷后使用)。
4 ) 2 S 2 O 8 ]:干燥固体。 注:过硫酸铵在干燥时较为稳定,水溶液或受潮的固体容易分解放出过氧化氢而失效。本法常因此试剂分解而失败,应注意。
4 )溶于 600 mL 硝酸溶液 (2+1)中,再加 200 mL 磷酸( ρ 20 3 ),放冷后加水至1000 mL,储于棕色瓶中。
2 OH·HCl)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 mL。
ρ (Mn)=1 mg/mL]:称取1.2912g氧化锰(MnO,优级纯)或称取1.000g金属锰[ ω (Mn)>99.8%],加硝酸溶液(1+1)溶解后,用水定容至1000 mL。
ρ (Mn)=10μg/mL]:吸取5.00 mL 锰标准储备溶液,用水定容至500 mL。
吸取50.0 mL 水样于150 mL 锥形瓶中。另取9 个150 mL 锥形瓶,分别加入锰标准工作溶液 0 mL、0.25 mL、0.50 mL、1.00 mL、3.00 mL、5.00 mL、10.0 mL、15.0 mL 和20.0 mL,加水至50 mL。向水样及标准系列瓶中各加2.5 mL 硝酸银-硫酸汞溶液,煮沸至约剩45 mL 时,取下稍冷。如有 浑浊,可用滤纸过滤。 将1g过硫酸铵分次加入锥形瓶中,慢慢加热至沸。若水中有机物较多,取下稍冷后再分次加入 1g过硫酸铵,再加热至沸,使显色后的溶液中保持有剩余的过硫酸铵。取下,放置1min后,用水冷却。 将水样及标准系列瓶中的溶液分别移入50 mL 比色管中,加水至刻度,混匀。于波长530nm 处,用5cm 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量试样和标准系列的吸光度。 如原水样有颜色时,可向有色的试样溶液中滴加盐酸羟胺溶液至生成的高锰酸盐完全褪色为止。再次测量此水样的吸光度。 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查出试样管中的锰质量。有颜色的水样,应由测得的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减去测得的试样空白吸光度,再从校准曲线查出锰的质量。
试样中锰含量按式(19)计算。 ρ (Mn) …………………………(19 ) 式中: ρ (Mn)———水样中锰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管中锰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5 mg/L。
在碱性溶液中,甲醛肟与锰形成棕红色的化合物,在波长450nm 处测量吸光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ρ 20
2 S 2 O 8 )。
2 SO 3 )。
4 ) 2 Fe(SO 4 ) 2 ·6H 2 O],加入10mL 硫酸溶液 (1+9),用水稀释至1000 mL。
10 H 14 N 2 O 8 Na 2 ·2H 2 O),加入约50 mL 氢氧化钠溶液,搅拌至完全溶解,用水稀释至100 mL。
2 OH·HCl),溶于约50 mL 水中,加5 mL 甲醛溶液 ( ρ 20
ρ 20
2 OH·HCl),溶于水并稀释至100 mL。
ρ (Mn)=10μg/mL]:同16.2.2.5。
c (HNO 3 )=0.1 mol/L]。
对含有悬浮锰及有机锰的水样,需进行预处理。处理步骤为:取一定量的水样于锥形瓶中,按每 50 mL 水样加0.5mL 硝酸和0.25g过硫酸钾,放入玻璃珠数粒,在电炉上煮沸30min,取下稍冷,用快速定性滤纸过滤,用硝酸溶液洗涤滤纸数次。滤液中加入约0.5g亚硫酸钠,用水定容至一定体积,作为测试溶液。 若是清洁水样,可不经预处理直接测定。
吸取50.0 mL 水样或测试溶液于比色管中。另取50 mL 比色管8支,分别用加入锰标准工作溶液 0 mL、0.10 mL、0.25 mL、0.50 mL、1.00 mL、2.00 mL、3.00 mL 和4.00 mL,加水至刻度。 向水样及标准系列管中各加1.0 mL 硫酸亚铁铵溶液和0.5 mL 乙二胺四乙酸钠溶液,混匀后,加入0.5 mL 甲醛肟溶液,并立即加1.5 mL 氢氧化钠溶液,混匀后打开管塞静置10 min,再加入3 mL 氨性盐酸羟胺溶液,至少放置1h(室温低于15 ℃时,放入温水浴中),在波长450nm 处,用5cm 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并查出水样管中锰的质量。
试样中锰含量按式(20)计算: 式中: ρ (Mn) …………………………(20 ) ρ (Mn)———水样中锰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管中锰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2 mg/L。
水样中金属离子被原子化后,吸收来自同种金属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共振线(铜,324.7nm;铅, 283.3nm;铁,248.3nm;锰,279.5nm;锌,213.9nm;镉,228.8nm),其吸收强度与试样中该元素的含量成正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测量被吸收的谱线强度,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Fe)=1 mg/mL]:称取1.000g纯铁粉[ ω (Fe)>99.9%]或1.4300g氧化铁(Fe 2 O 3 ,优级纯),加入10 mL 硝酸溶液(1+1),慢慢加热并滴加盐酸( ρ 20
ρ (Cu)=1 mg/mL]:称取1.000g纯铜粉[ ω (Cu)>99.9%],溶于15 mL 硝酸溶液(1+1)中,用水定容至1000 mL。
ρ (Zn)=1 mg/mL]:称取1.000g纯锌[ ω (Zn)>99.9%],溶于20 mL 硝酸溶液(1+1)中,并用水定容至1000 mL。
ρ (Cd)=1 mg/mL]:称取1.000g纯镉粉,溶于5mL 硝酸溶液(1+1)中,并用水定容至1000 mL。
ρ (Pb)=1 mg/mL]:称取1.5985g 干燥的硝酸铅[Pb(NO 3 ) 2 ],溶于约 200 mL 水中,加入1.5 mL 硝酸( ρ 20
ρ 20
ρ 20
本方法中所有玻璃器皿,使用前均须先用硝酸溶液(1+1)浸泡,并直接用水清洗。特别是测定锌所用的器皿,更应严格防止与含锌的水(自来水)接触。
澄清的水样可直接进行测定;悬浮物较多的水样,分析前需酸化并消化有机物。若需测定溶解的金属,则应在采样时将水样通过0.45μm 滤膜过滤,然后按每升水样加1.5 mL 硝酸酸化使pH 小于2。 水样中的有机物一般不干扰测定,为使金属离子能全部进入水溶液和促使颗粒物质溶解有利于萃 取和原子化,可采用盐酸-硝酸消化法。于每升酸化水样中加入5 mL 硝酸。混匀后取定量水样,按每 100 mL 水样加入5 mL 盐酸,在电热板上加热15 min,冷至室温后,用玻璃砂芯漏斗过滤,最后用水稀释至一定体积。
将各种金属标准储备溶液用每升含1.5 mL 硝酸的水稀释,并配制成下列浓度(mg/L)的标准系列:铜,0.20 mg/L~5.0 mg/L;铁,0.3 mg/L~5.0 mg/L;锰,0.10 mg/L~3.0 mg/L;锌,0.05 mg/L~ 1.0 mg/L;镉,0.05 mg/L~2.0 mg/L;铅,1.0 mg/L~20 mg/L。 将标准系列溶液和试样溶液依次喷入火焰,测量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并查出各待测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 注:所列测量范围受不同型号仪器的灵敏度及操作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时,可酌情改变上述测量范围。
从校准曲线直接查出水样中待测金属的质量浓度(mg/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于微酸性水样中加入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和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用甲基异丁基甲酮萃取, 萃取液喷雾,测定各自波长下的吸光度,求出待测金属离子的浓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3 ) 2 CHCH 2 COCH 3 ,简称 MIBK] 注:对品级低的甲基异丁基甲酮,需用5倍体积的盐酸溶液(1+99)振摇,洗除所含杂质,弃去盐酸相,再用水洗去过量的酸。
4 H 6 O 6 )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 mL。酒石酸中如含有金属杂质时,在溶液中加入10 mL APDC 溶液,用 MIBK 萃取提纯。
c (HNO 3 )=1 mol/L]:吸取7.1 mL 硝酸( ρ 20 100 mL。
19 H 10 Br 4 O 5 S),溶于乙醇 [ φ (C 2 H 5 OH)= 95%]中,并稀释至100 mL。
(C 5 H 12 N 2 S 2 )溶于水中,滤去不溶物,并稀释至100 mL,临用前配制。
吸取100 mL 水样于125 mL 分液漏斗中。分别向6 个125 mL 分液漏斗中加入各金属标准工作溶液0 mL、0.25mL、0.50mL、1.00mL、2.00mL 和3.00mL,加每升含1.5mL 硝酸的水至100mL,配成含有铁、锰、铅0μg/L、25.0μg/L、50.0μg/L、100.0μg/L、200.0μg/L 和300.0μg/L;含有铜0μg/L、 7.50μg/L、15.0μg/L、30.0μg/L、60.0μg/L 和90.0μg/L;含有锌、镉0μg/L、2.50μg/L、5.00μg/L、 10.0μg/L、20.0μg/L 和30.0μg/L 的标准系列。 向盛有水样及金属标准溶液的分液漏斗中各加5 mL 酒石酸溶液,混匀。以溴酚蓝指示剂,用硝酸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水样及标准溶液的pH 至2.2~2.8,此时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 向各分液漏斗加入2.5 mL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溶液,混匀。再各加入10 mL 甲基异丁基甲 酮,振摇2 min。静置分层,弃去水相。用滤纸或脱脂棉擦去分液漏斗颈内壁的水膜。另取干燥脱脂棉少许塞于分液漏斗颈末端,将萃取液通过脱脂棉滤入干燥的具塞试管中。 将甲基异丁基甲酮通过细导管喷入火焰,并调节进样量为0.8 mL/min~1.5 mL/min。减少乙炔流量,调节火焰至正常高度。 将标准系列和试样萃取液及甲基异丁基甲酮间隔喷入火焰,测定吸光度(测定应在萃取后5h内完成)。绘制校准曲线,并查出水样中待测金属的质量浓度(mg/L)。
试样中待测金属含量按式(21)计算: 式中: ρ (B) 1 × 10 0 …………………………(21 ) ρ (B)———水样中待测金属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待测金属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100 ———用水稀释后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分别为铁、锰、铅,25μg/L;铜,7.5μg/L;锌、镉,2.5μg/L。
水样中的铜、铁、锌、锰、镉、铅等金属离子经氢氧化镁共沉淀捕集后,加硝酸溶解沉淀,酸液喷雾,测定各自波长下的吸光度,求出待测金属离子的浓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2 ·6H 2 O)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 mL。
5.00 mL,加水至250 mL,以下操作按17.1.3.4.1进行。
中各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
可从校准曲线上直接查出各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分别为铜、锰,0.008 mg/L;锌、铁,0.01 mg/L;镉,0.004 mg/L;铅,0.02 mg/L。
水中痕量的铅、镉、铜经巯基棉富集分离后,在盐酸介质中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以吸光度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Pb)=10μg/mL、 ρ (Cd)=10μg/mL 和 ρ (Cu)=10μg/mL。
2 SHCOOH),70 mL 乙酸酐[(CH 3 CO) 2 O],32 mL 乙 酸[ φ (CH 3 COOH)=36%],0.3 mL 硫酸( ρ 20
本方法所用玻璃器皿均用硝酸溶液(1+4)浸泡12h,并用水洗净。
25 mL 比色管中,用盐酸溶液(1+49)稀释至刻度。
试样中铜(镉或铅)含量按式(22)计算: 式中: ρ (B) …………………………(22 ) ρ (B)———水样中铜(镉或铅)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的金属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铅0.004 mg/L、镉0.0004 mg/L、铜0.004 mg/L。 17 . 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17 . 2 . 1 原理 试样经适当处理后,注入石墨炉原子化器,所含的金属离子在石墨管内以原子化高温蒸发解离为原子蒸气。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来自同种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其吸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金属浓度成正比。 17 . 2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17 . 2 . 2 . 1 铜标准储备溶液[ ρ (Cu)=1 mg/mL]:称取0.5000g纯铜粉溶于10mL 硝酸溶液(1+1)中,并用水定容至500 mL。 17 . 2 . 2 . 2 铜标准中间溶液[ ρ (Cu)=50μg/mL]:吸取5.00 mL 铜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定容至刻度,摇匀。 17 . 2 . 2 . 3 铜标准工作溶液[ ρ (Cu)=1μg/mL]:吸取2.00 mL 铜标准中间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定容至刻度,摇匀。 17 . 2 . 3 仪器和设备 17 . 2 . 3 . 1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配有铜元素空心阴极灯。 17 . 2 . 3 . 2 氩气钢瓶。 17 . 2 . 3 . 3 微量加液器:20μL。 17 . 2 . 3 . 4 容量瓶:100 mL。 17 . 2 . 4 仪器工作条件 参考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铜最佳状态,波长324.7nm,石墨炉工作程序见表6。 表 6 石墨炉工作程序 程序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清除 温度/℃ 斜率/s — — 保持/s 氩气流量/(mL/min) — 17 . 2 . 5 分析步骤 17 . 2 . 5 . 1 吸取铜标准工作溶液0 mL、1.00 mL、2.00 mL、3.00 mL 和4.00 mL 于5 个100 mL 容量瓶内,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配制成 ρ (Cu)=0ng/mL、10.0ng/mL、20.0ng/mL、 30.0ng/mL 和40.0ng/mL 的标准系列。 17 . 2 . 5 . 2 仪器参数设定后依次吸取20μL 试剂空白、标准系列和试样,注入石墨管,启动石墨炉控制程序和记录仪,记录吸收峰高或峰面积。绘制校准曲线,并从曲线上查出铜的质量浓度。 17 . 2 . 6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铜含量按式(23)计算: 式中: ρ (Cu) 1 × V 1 …………………………(23 ) ρ (Cu)———水样中铜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铜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V 1 ———测定试样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17 . 2 . 7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17 . 2 . 8 其他 本法定量限为1.7μg/L。 17 . 3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分光光度法 17 . 3 . 1 原理 在pH9~11的氨溶液中,铜离子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反应,生成棕黄色络合物,用四氯化碳或三氯甲烷萃取后比色定量。 17 . 3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17 . 3 . 2 . 1 氨水(1+1)。 17 . 3 . 2 . 2 四氯化碳或三氯甲烷。 17 . 3 . 2 . 3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溶液(1g/L):称取0.1g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C 2 H 5 ) 2 NCS 2 Na], 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储存于棕色瓶内,在冰箱内保存。 17 . 3 . 2 . 4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柠檬酸三铵溶液:称取5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C 10 H 14 N 2 O 8 Na 2 ·2H 2 O)和 20g柠檬酸三铵[(NH 4 ) 3 C 6 H 5 O 7 ],溶于水中,并稀释成100 mL。 17 . 3 . 2 . 5 铜标准工作溶液[ ρ (Cu)=10μg/mL]:吸取10.00mL铜标准储备溶液,用水定容至1000mL。 17 . 3 . 2 . 6 甲酚红溶液(1.0g/L):称取0.1g甲酚红(C 21 H
5 S),溶于乙醇[ φ (C 2 H 5 OH)=95%]并稀释至100 mL。 17 . 3 . 3 仪器和设备 17 . 3 . 3 . 1 分液漏斗:250 mL。 17 . 3 . 3 . 2 具色比色管:10 mL。 17 . 3 . 3 . 3 分光光度计。 17 . 3 . 4 分析步骤 17 . 3 . 4 . 1 取100 mL 水样于250 mL 分液漏斗中(若水样色度过高时,可置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过硫酸铵,煮沸,使体积浓缩至70 mL,冷却后加水稀释至100 mL)。 17 . 3 . 4 . 2 另取6个250mL 分液漏斗,各加100mL 水,然后分别加入铜标准工作溶液0mL、0.20mL、 0.40 mL、0.60 mL、0.80 mL 和1.00 mL,混匀。 17 . 3 . 4 . 3 向试样及标准系列溶液中各加5mL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柠檬酸三铵溶液及3滴甲酚红溶液,滴加氨水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红色,再各加5 mL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溶液,混匀,放置5 min。 17 . 3 . 4 . 4 各加10.0 mL 四氯化碳或三氯甲烷,振摇2 min,静置分层。用脱脂棉擦去分液漏斗颈内水膜,将四氯化碳放入干燥的10 mL 具塞比色管中。 17 . 3 . 4 . 5 于波长436nm 处,用2cm 比色皿,以四氯化碳为参比,测量试样及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并从曲线上查出试样管中铜的质量。 17 . 3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铜含量按式(24)计算: 式中: ρ (Cu) …………………………(24 ) ρ (Cu)———水样中铜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管中铜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17 . 3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17 . 3 . 7 其他 本法定量限为0.02 mg/L。 18 锌
同17.1.1。
同17.1.2。
同17.1.3。
在酒石酸钾钠-乙二胺体系中,锌与乙二胺形成络合物,吸附于滴汞电极上,在-1.45V 形成灵敏的络合物吸附催化波,其峰高与锌含量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4 H 4 O 6 ·4H 2 O),用水溶解并稀释至 100 mL。
2 NCH 2 CH 2 NH 2 ),加60 mL 水,混匀。
2 SO 3 ),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 mL。
ρ 20 ρ 20
ρ (Zn)=1 mg/mL]:同17.1.1.2.3。
ρ (Zn)=1μg/mL]:将锌标准储备溶液用水逐级稀释。
0.80 mL、1.00 mL、1.20 mL 和1.50 mL。
试样中锌含量按式(25)计算: 式中: ρ (Zn) …………………………(25 ) ρ (Zn)———水样中锌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中查出水样中锌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10μg/L。
-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本法基于试样所含铬离子在石墨管内,高温蒸发解离为原子蒸气,并吸收铬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且吸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铬浓度成正比。因此,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测得的吸收值与标准系列比较进行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19 . 2 . 2 硝酸溶液(1+99)。 19 . 2 . 3 铬标准储备溶液[ ρ (Cr)=1.0 mg/mL]:称取1.4135g经110 ℃烘2h的重铬酸钾(K 2 CrO 4 ,优级纯)溶于水中,定容至500 mL。 19 . 2 . 4 铬标准中间溶液Ⅰ[ ρ (Cr)=100.0μg/mL]:吸取10.0 mL 铬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19 . 2 . 5 铬标准中间溶液Ⅱ [ ρ (Cr)=1.0μg/mL]:吸取1.0 mL 铬标准中间溶液Ⅰ 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19 . 2 . 6 铬标准工作溶液[ ρ (Cr)=100.0ng/mL]:吸取10.0 mL 铬标准中间溶液Ⅱ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19 . 3 仪器和设备 19 . 3 . 1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配有铬空心阴极灯。 19 . 3 . 2 氩气钢瓶气。 19 . 3 . 3 微量加液器:20μL。 19 . 4 分析步骤 19 . 4 . 1 吸取铬标准工作溶液0mL、2.0mL、4.0mL、6.0mL、8.0mL 和10.0mL 于100mL 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分 别配制成含铬为 0.00μg/L、2.00μg/L、4.00μg/L、6.00μg/L、 8.00μg/L 和10.00μg/L 的标准系列。 19 . 4 . 2 仪器工作条件 参照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总铬的最佳状态,波长357.9nm,石墨炉工作程序见 表7。 表 7 石墨炉工作程序 程序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清除 温度/℃ 斜坡/s 保持/s — — — — 氩气流量/(mL/min) 3000,最后2s停气 19 . 4 . 3 仪器参数设定后依次吸取20μL 试剂空白、标准系列和试样,注入石墨管,启动石墨炉控制程序和记录仪,记录吸收峰高或峰面积。绘制校准曲线,并从曲线上查出试样中总铬的质量浓度。 19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若水样经浓缩或稀释,从校准曲线上查出总铬的质量浓度后按式(26)计算: 式中: ρ (Cr) 1 × V 1 …………………………(26 ) ρ (Cr)———水样中总铬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试样中总铬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V 1 ———测定试样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19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19 . 7 其他 本法的定量限为0.47μg/L。 20 铅
同17.1.1。
同17.1.2。
同17.1.3。
同17.1.4。
试样经适当处理后,注入石墨炉原子化器,所含的金属离子在石墨管内经原子化高温蒸发解离为原子蒸气,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来自同种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共振线,其吸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金属浓度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Pb)=1 mg/mL]:称取0.7990g硝酸铅[Pb(NO 3 ) 2 ],溶于约100mL 水中,加入1 mL 硝酸( ρ 20
ρ (Pb)=50μg/mL]:吸取5.00 mL 铅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ρ (Pb)=1μg/mL]:吸取2.00 mL 铅标准中间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4 H 2 PO 4 ,优级纯),加水溶解并定容至 100 mL。
3 ) 2 ,优级纯],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 mL。
10 mL 硝酸溶液(1+99),加入等量磷酸二氢铵溶液和硝酸镁溶液作为空白。
参考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铅最佳状态,波长283.3nm,石墨炉工作程序见表8。 表 8 石墨炉工作程序 程序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清除 温度/℃ 斜率/s — — 保持/s 氩气流量/(mL/min) —
若水样经浓缩或稀释,从校准曲线查出铅浓度后,按式(27)计算: ρ (Pb) 1 × V 1 …………………………(27 ) 式中: ρ (Pb)———水样中铅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铅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V 1 ———测定试样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定量限为0.13μg/L。
在盐酸-碘化钾-酒石酸底液中,铅在-0.49V 产生灵敏的吸附催化波。在一定范围内,铅浓度与其峰电流呈线性关系,可测定水中铅含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20
ρ 20
ρ 20
2 C 4 H 4 O 6 )、5g 碘化钾及0.6g 抗坏血酸 (C 6 H 8 O 6 )于200 mL 烧杯中,加10mL 盐酸和5mL 磷酸,加水溶解,移入1000mL 容量瓶内,用水稀释为1000 mL。
ρ (Pb)=100μg/mL]:称取0.1598g经105 ℃烘烤过的硝酸铅 [Pb(NO 3 ) 2 ], 溶于含有1 mL 硝酸( ρ 20
ρ (Pb)=1μg/mL]:吸取1.00 mL 铅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内,用混合底液定容。
1.00mL于30mL瓷坩埚中,加混合底液至10.0mL,混匀。
试样中铅的含量按式(28)计算: 式中: ρ (Pb) …………………………(28 ) ρ (Pb)———水中铅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铅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铅的定量限为0.01 mg/L。
同17.1.1。
同17.1.2。
同17.1.3。
同17.1.4。
试样经适当处理后,注入石墨炉原子化器,所含的金属离子在石墨管内经原子化高温蒸发解离为原子蒸气,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来自同种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共振线,其吸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 金属浓度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Cd)=1 mg/mL]:称取0.5000g镉,溶于5mL 硝酸溶液(1+1)中,并用水定容至500 mL。
ρ (Cd)=1μg/mL]:吸取5.00 mL 镉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 ρ (Cd)=50μg/mL。再吸取2.00 mL 此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定容。
ρ (Cd)=100ng/mL]:吸取10.00 mL 镉标准中间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4 H 2 PO 4 ,优级纯),加水溶解并定容至 100 mL。
3 ) 2 ,优级纯],加水溶解并定容至 100 mL。
ρ (Cd)=0ng/mL、1ng/mL、3ng/mL、5ng/mL 和7ng/mL 的标准系列。
溶液(1+99),加入等体积磷酸二氢铵溶液和硝酸镁溶液作为空白。
参考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镉最佳状态,波长228.8nm,石墨炉工作程序见表9。 表 9 石墨炉工作程序 程序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清除 温度/℃ 斜率/s — — 保持/s 氩气流量/(mL/min) —
若水样经浓缩或稀释,从校准曲线查出镉浓度后,按式(29)计算: 式中: ρ (Cd) 1 × V 1 …………………………(29 ) ρ (Cd)———水样中镉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水样中镉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V 1 ———测定试样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定量限为0.13μg/L。
汞蒸气在波长253.7nm 的紫外光下具有最大吸收值,在一定的汞浓度范围内,吸收值与汞蒸气的浓度成正比。水样经消解后加入氯化亚锡将化合态的的汞转为元素态汞,用载气带入原子吸收仪的光路中,测定其吸光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20
2 Cr 2 O 7 ),用硝酸溶液溶解,并稀释为 1000 mL。
ρ 20
4 ),加热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放置过夜,取上清液使用。 注:高锰酸钾中含有微量汞时很难除去,选用时要注意。
2 OH·HCl),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如果试剂空白高,以2.5L/min 的流量通入氮气或净化过的空气30 min。
2 ·2H 2 O),先溶于10 mL 盐酸( ρ 20 = 1.19g/mL)中,必要时可稍加热,然后用水稀释至100mL。如果试剂空白值高,以2.5L/min的流量通入氮气或净化过的空气30 min。
3 )和10g溴化钾(KBr),溶于水中并稀释至 1000 mL。
ρ (Hg)=100μg/mL]:称取0.1353g 经硅胶干燥器放置 24h 的氯化汞 (HgCl 2 ),溶于重铬酸钾硝酸溶液,并用此溶液定容至1000 mL。
ρ (Hg)=0.05μg/mL]:临用前吸取10.00 mL 汞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容量瓶中,用重铬酸钾硝酸溶液定容至100 mL。再吸取5.00 mL 此溶液,用重铬酸钾硝酸溶液定容至 1000 mL。
本法使用的玻璃仪器,包括试剂瓶和采水样瓶,均应用硝酸溶液(1+1)浸泡过夜,再依次用自来水、水冲洗洁净。
于100 mL 锥形瓶中,加入2 mL 高锰酸钾溶液及40.0 mL 水样。另取100 mL 锥形瓶8 个,各加入2 mL 高锰酸钾溶液,然后分别加入汞标准工作溶液0 mL、0.20 mL、0.50 mL、1.00 mL、2.00 mL、 3.00 mL、4.00mL 和5.00mL,加入水至50mL。向水样瓶及标准系列瓶中各滴加2mL 硫酸,混匀,置电炉上加热煮沸5 min,取下放冷,逐滴加入盐酸羟胺溶液至高锰酸钾紫红色褪尽,放置30 min,分别移入50 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 注 1 :试验证明,水源水用硫酸和高锰酸钾作氧化剂,直接加热分解,有机汞(包括氯化甲基汞)和无机汞均有良好的回收。高锰酸钾用量应根据水样中还原性物质的含量多少而增减。当水源水的耗氧量(酸性高锰酸钾法测定结果)在20mg/L 以下时,每50mL 水样中加入2mL 高锰酸钾溶液已足够。加热分解时应加入数粒玻璃珠,并在近沸时不时摇动锥形瓶,以防止因受热不均匀而引起暴沸。 注 2 :盐酸羟胺还原高锰酸钾过程中会产生氯气及氮氧化物,应在振摇后静置30 min使它逸失,以防止干扰汞蒸气的测定。
吸取40.0 mL 水样于100 mL 容量瓶中。另取100 mL 容量瓶8 个,分别加入汞标准工作溶液 0 mL、0.20 mL、0.50 mL、1.00 mL、2.00 mL、3.00 mL、4.00 mL 和5.00 mL,加水至50 mL。向水样及标准系列溶液中各加2 mL 硫酸,摇匀,加入4 mL 溴酸钾-溴化钾溶液,摇匀后放置10 min。滴加几滴盐酸羟胺溶液,至黄色褪尽为止(中止溴化作用),最后加水至100 mL。
注:影响汞蒸气发生的因素较多,如载气流量、温度、酸度、反应容器、气液体积比等。因此每次均应同时测定标准系列。
试样中汞含量按式(30)计算: 式中: ρ (Hg) 1 00 0 …………………………(30 ) ρ (Hg)———水样中汞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水样中汞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1000 ———换算系数;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2μg/L。
在一定酸度下,溴酸钾与溴化钾反应生成溴,消解试样,使所含汞全部转化为二价无机汞,用盐酸羟胺还原过剩的氧化剂,再用氯化亚锡将二价汞还原为单质汞,用氩气作载气将其带入原子化器,形成的汞蒸气被光辐射激发,产生共振荧光。在低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汞的含量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20
3 )和10g溴化钾(KBr),溶于水中并稀释至 1000 mL。
2 OH·HCl)和12g氯化钠(NaCl),溶于水稀释为100 mL。如试剂空白值过高,以2.5L/min的流量通入氮气或净化的空气 30 min。
ρ (Hg)=100μg/mL]:同22.1.2.8。
ρ (Hg)=0.05μg/mL]:同22.1.2.9。
原子荧光光谱仪:配有汞特种空心阴极灯。
吸取50.0 mL 水样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2.0 mL 硫酸,摇匀。加4.0mL 溴酸钾-溴化钾溶液,摇匀后室温(若室温低于20 ℃可用水浴加热)下放置10min,加盐酸羟胺-氯化钠溶液至黄色褪尽,最后加水至100 mL。 于汞蒸气发生器中加入2.0 mL 氯化亚锡溶液,通入氩气,随后向汞蒸气发生器中注入5 mL 试样,立即盖上磨口塞,测量荧光强度。
吸取汞标准工作溶液0 mL、0.20 mL、0.50 mL、1.0mL、2.5mL、5.0mL、10.0mL 于一系列50mL容量瓶中,补加盐酸溶液(1+9)至刻度。以下操作同试样测定。 以汞的质量(μg)为横座标,荧光强度(峰高)为纵座标,绘制校准曲线。
参考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汞最佳状态,原子荧光工作条件见表10。 表 10 原子荧光工作条件 项目 条件 汞特种阴极灯电流/mA 光电倍增管负高压/V 250~260 原子化温度 室温 氩气压力/MPa 0.015~0.02 氩气流量/(mL/min)
试样中汞含量按式(31)计算: 式中: ρ (Hg) …………………………(31 ) ρ (Hg)———水样中汞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汞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定量限为0.4μg/L。
试样经适当处理后,注入石墨炉原子化器,所含的金属离子在石墨管内经原子化高温蒸发解离为原子蒸气,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来自同种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其吸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金属浓度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Ag)=1mg/mL]:称取0.7875g硝酸银(AgNO 3 ),溶于硝酸(1+99)中,并用硝酸(1+99)稀释至500 mL,储存于棕色玻璃瓶中。
ρ (Ag)=50μg/mL]:取5.00 mL 银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 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
ρ (Ag)=1μg/mL]:取2.00mL 银标准中间溶液于100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
4 H 2 PO 4 ,优级纯)加水溶解并定容至 100 mL。
ρ (Ag)=0ng/mL、 5ng/mL、10ng/mL、20ng/mL 和30ng/mL 的标准系列。
参考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银最佳状态,波长324.7nm,石墨炉工作程序见表11。 表 11 石墨炉工作程序 程序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清除 温度/℃ 斜率/s — — 保持/s 氩气流量/(mL/min) — — —
若试样经处理或稀释,从校准曲线查出银质量浓度后,按式(32)计算: 式中: ρ (Ag) 1 × V 1 …………………………(32 ) ρ (Ag)———水样中银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银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V 1 ———测定试样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定量限为0.14μg/L。
- 高碘酸钾分光光度法
水中痕量银经巯基棉富集分离后,在碱性介质中,在过硫酸钾助氧化剂存在下,高碘酸钾将氯化银 (或氧化银)氧化成黄色银络盐,进行比色测定。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 ),溶于500 mL 氢氧化钾溶液中。
2 S 2 O 8 ),溶于100 mL 水中。
c (HCl)=2 mol/L]:吸取16.7 mL 盐酸( ρ 20
3 C 6 H 5 O 7 · 2H 2 O)溶液(50g/L),临用时等体积混合。
2 CrO 4 ),溶于少量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至红色不褪,混匀,放置过夜,用水稀释至100 mL。
φ = 36%)、0.3 mL 浓硫酸,充分混匀,冷却至室温后,加入30g脱脂棉,浸泡完全,待反应热散去后(必要时可用冷水冷却)加盖,置于35 ℃~40 ℃烘箱中,2d~4d后取出,用漏斗或滤器抽滤,用水充分洗涤,用 1 mol/L 盐酸淋洗后再用水洗至中性。抽干、摊干,于30 ℃下烘干(最好减压干燥)。成品应避光,密闭,低温保存,备用。
- 计,0.500 mg/mL):将氯化钠(NaCl)置于坩埚内,于700 ℃灼烧1h,冷却后称取8.242g,溶于水中并定容至1000 mL,再吸取10.0 mL 溶液,用水定容至100 mL,此溶液1.00 mL 含0.500 mg氯化物。
配制:称取2.4g硝酸银,溶于水并定容至1000 mL,用氯化钠标准溶液标定其准确浓度。 标定:吸取25.0 mL 氯化钠标准工作溶液,置于瓷蒸发皿内,加水25 mL。另取一瓷蒸发皿,加 50 mL 水作为空白。各加入1 mL 铬酸钾溶液,用硝酸银标准储备溶液滴定。同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直到产生淡橘黄色为止。 每毫升硝酸银储备溶液相当于银(Ag + )的毫克数,可用式(33)计算: 式中: ρ (Ag) = 2 5 × 1 . 5 2 2 1 …………………………(33 ) ρ (Ag)———每毫升硝酸银相当于银的质量,单位为毫克每毫升(mg/mL); V 2 ———空白消耗硝酸银标准储备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1 ———氯化钠标准溶液消耗硝酸银储备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ρ (Ag)=5.0μg/mL]:校正硝酸银标准储备溶液(23.2.2.12)浓度,使 1.00 mL 含5.0μg银。
银的富集:取200 mL 水样[每100 mL 水样含1 mL 硝酸( ρ 20 银的洗脱:向分液漏斗中加入5mL 盐酸溶液,浸泡2min后,使其缓缓流过巯基棉,再用10mL 水淋洗,将盐酸和水溶液一并收集于25 mL 比色管中,待测。
取25mL 比色管7支,分别加入硝酸银标准工作溶液0mL、0.20mL、0.40mL、0.60mL、0.80mL、 1.00 mL 和2.00 mL,各加5 mL 盐酸溶液。 向试样及标准管中分别加入2.5 mL 氢氧化钠溶液、1.0 mL 高碘酸钾溶液、0.5 mL 过硫酸钾溶液 (23.2.2.3),用水稀释至25 mL。摇匀,立即放入沸水浴中,加热20 min,取出冷却至室温。 于波长355nm 处,用3cm 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量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试样管中银的质量。
试样中银含量按式(34)计算: 式中: ρ (Ag) …………………………(34 ) ρ (Ag)———水样中银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水样中银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05 mg/L。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水样中的锶离子在富燃空气-乙炔火焰中被原子化后,其基态原子吸收来自锶空心阴极灯的共振线 (460.7nm),其吸收强度与锶含量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φ (HNO 3 )=0.15%]:吸取1.5mL 硝酸( ρ 20
2 ) 2 NCH 2 CH 2 N(CH 2 COOH) 2 ·2H 2 O]和4.0g氢氧化钠(NaOH),溶于水,稀释至500 mL。
ρ (Sr)=1.00 mg/mL]:称取1.208g硝酸锶[Sr(NO 3 ) 2 ],溶于硝酸溶液中,并用硝酸溶液定容至500 mL,混匀。
ρ (Sr)=10.0μg/mL]:吸取1.00 mL 锶标准储备溶液,用硝酸溶液定容至 100 mL,混匀。
警告 ——— 乙炔易燃。
0.50 mL、1.00 mL、1.50 mL 和2.00 mL 于一系列具塞比色管中,用硝酸溶液定容至10 mL。此标准系列分别含锶0μg、2.0μg、5.0μg、10.0μg、15.0μg和20.0μg。向水样及标准系列管中各加2.0mL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混匀。
试样中锶含量按式(35)计算: 式中: ρ (Sr) ………………………(35 ) ρ (Sr)———水样中锶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中查得的样液中锶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测锶的定量限为0.1 mg/L。
-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水样中的锶离子在富燃空气-乙炔火焰中被原子化后,其基态原子吸收锶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共振线 (460.7nm),其吸收强度与锶含量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20
ρ 20
2 O 3 )于500 mL 烧杯中,加少量水湿润,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加入250 mL 盐酸,溶解后用水稀释至500 mL。此液1.00 mL 含50 mg镧。
ρ (Sr)=1.00 mg/mL]:称取2.415g经105 ℃干燥的硝酸锶[Sr(NO 3 ) 2 ],溶于200 mL 水中,加2 mL 硝酸,用水定容至1000 mL。
ρ (Sr)=10.0μg/mL]:吸取1.00mL 锶标准储备溶液,用水定容至100mL。
同24.1.3。
0.20 mL、0.50 mL、1.00 mL、2.00 mL 和5.00 mL 于7支比色管中,加水至10 mL。此标准系列分别含锶0μg、1.0μg、2.0μg、5.0μg、10.0μg、20.0μg、50.0μg。向水样及标准系列管中各加0.4 mL 氯化钾溶液、0.4 mL 氯化钠溶液和0.5 mL 氯化镧溶液,混匀。
同24.1.5。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1 mg/L。
利用锶在火焰中易被激发,当被激发的原子返回基态时,以光量子的形式辐射出所吸收的能量,于 460.7nm 处测量其发射强度,其发射强度与锶含量成正比,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测得的发射强度与标准系列比较进行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Sr)=1.0mg/mL]:称取0.4831g硝酸锶[Sr(NO 3 ) 2 ,光谱纯],溶于少量硝酸溶液[ c (HNO 3 )=0.2 mol/L]中,在200 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
ρ (Sr)=5.0μg/mL]:吸取锶标准储备溶液用蒸馏水逐级稀释为1 mL 含 5.0μg 锶。
2 O 3 ),用硝酸溶液(1+1)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 100 mL,此溶液1 mL 含25 mg镧。
a) 波长:460.7nm; b) 狭缝:0.2nm; c) 燃烧器高度:7.5 mm; d) 火焰性质:中性火焰。
试样中锶含量按式(36)计算: ρ (Sr) 1 ×D (36 ) 式中: ρ (Sr)———水样中锶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试样中锶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D ———水样稀释倍数。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5μg/L。
利用锂在火焰中极易被激发,当被激发的原子返回基态时,以光量子的形式辐射出所吸收的能量,于670.8nm 处测量其发射强度,其发射强度与锂含量成正比,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测得的发射强度与标准系列比较进行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2 SO 4 ),13g 硫酸钾 (K 2 SO 4 )和 12g 碳酸铵 [(NH 4 ) 2 CO 3 ]于100 mL 水中。
ρ (Li + )=1.00 mg/mL]:称取1.2516g已在105 ℃烘干的无水氯化锂,溶于水中,并用水定容至200 mL,摇匀。
ρ (Li + )=0.05 mg/mL]:吸取 10.00 mL 锂标准储备溶液,用水定容至 200 mL,摇匀。
ρ (Li + )=0.005 mg/mL]:吸取10.00 mL 锂标准中间溶液,用水定容至 100 mL,摇匀。
警告 ——— 乙炔易燃。
按仪器说明书,将仪器调整至测锂最佳工作状态。 取水样50.0 mL,加5 mL 硫酸盐-碳酸铵溶液,充分摇匀。待沉淀完全下沉后,过滤除去沉淀或取上层清液喷入火焰测量其发射强度(水样中钙、锶、钡含量低时,可能无沉淀生成)。
取一系列50 mL 比色管,加锂标准工作溶液0 mL、0.1 mL、0.5 mL、1.0 mL、10.0 mL,用水稀释至 50 mL,配成含锂0 mg/L、0.01 mg/L、0.05 mg/L、0.10 mg/L、1.00 mg/L 的标准系列。同25.1.4.1 步骤操作,测量标准系列的发射强度。以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发射强度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
试样中锂含量按式(37)计算: 式中: ρ (Li) 1 ×D (37 ) ρ (Li)———水样中锂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试样中锂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D ———水样稀释倍数。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1 mg/L。
本法基于基态原子能吸收来自锂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共振线,且其吸收强度与试样中锂的含量成正比。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测得的吸收强度,与标准系列比较进行定量。使用空气-乙炔火焰,在波长670.8nm 处,测定其吸收强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警告 ——— 乙炔易燃。
按仪器说明书,将仪器调整至测钾、钠或锂最佳工作状态,首先测定钾、钠离子含量。 取水样5.00 mL 于10 mL 容量瓶中,补加氯化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使样液中钾、钠含量均达到 2500 mg/L,再用水定容至刻度,摇匀。按常规操作步骤测定锂的吸光度。
吸取锂标准工作溶液0 mL、0.5 mL、1.0 mL、2.0 mL、5.0 mL,添加氯化钾(25.2.2.1)和氯化钠各 5 mL,用水定容至50 mL,配制成每升含锂0 mg、0.05 mg、0.10 mg、0.20 mg、0.5 mg 且含钾、钠各 2500 mg 的标准系列。同25.2.4.1步骤操作,测定标准系列的吸光度。以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
同25.1.5。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5 mg/L。
同12.3。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试样经适当处理后,注入石墨炉原子化器,所含钡离子在石墨管内经原子化高温蒸发解离为原子蒸气,待测钡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来自钡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共振线,其吸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钡浓度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Ba)=1 mg/mL]:称取1.7788g氯化钡(BaCl 2 ·2H 2 O,含量99.99%)于 250 mL 烧杯中,加水溶解,加入10 mL 硝酸( ρ 20
ρ (Ba)=50μg/mL]:吸取5.00 mL 钡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ρ (Ba)=1μg/mL]:吸取2.00mL 钡标准中间溶液于100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ρ (Ba)=0μg/L、20μg/L、40μg/L、60μg/L 和 80μg/L 的标准系列。
峰面积为纵座标绘制校准曲线,并从曲线上查出试样中钡的质量浓度。
参考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钡最佳状态,波长553.6nm,石墨炉工作程序见表12。 表 12 石墨炉工作程序 程序 全热解石墨管 热解涂层石墨管 干燥(1) 90 ℃ ,20s 90 ℃ ,20s 干燥(2) 120 ℃ ,10s 120 ℃ ,10s 灰化 700 ℃ ,20s 700 ℃ ,20s 原子化 2600 ℃ ,4s 2100 ℃ ,40s 净化 2700 ℃ ,3s 2500 ℃ ,3s 氩气流量 50 mL/min 50 mL/min 进样量 20μL 20μL
试样中钡含量按式(38)计算: 式中: ρ (Ba) 1 × V 1 …………………………(38 ) ρ (Ba)———水样中钡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钡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V 1 ———水样稀释后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6.18μg/L。
试样经适当处理后,注入石墨炉原子化器,所含钒离子在石墨管内经原子化高温蒸发解离为原子蒸气,待测钒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来自钒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共振线,其吸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钒浓度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V)=1 mg/mL]:称取2.2966g偏钒酸铵(NH 4 VO 3 ,优级纯),溶于水中,加入20 mL 硝酸溶液(1+1),再用水定容至1000 mL。
ρ (V)=50μg/mL]:吸取5.00mL 钒标准储备溶液于100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ρ (V)=1μg/mL]:吸取2.00 mL 钒标准中间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ρ (V)=0μg/L、10μg/L、20μg/L、30μg/L 和 40μg/L 的标准系列。
积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并从曲线上查出试样中钒的质量浓度。
表 13 石墨炉工作程序 程序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净化 温度/℃ 斜率/s 保持/s 氩气流量/(mL/min) —
试样中钒含量按式(39)计算: 式中: ρ (V) 1 × V 1 …………………………(39 ) ρ (V)———水样中钒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钒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V 1 ———测定试样稀释后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6.98μg/L。
钒在铜铁试剂-六次甲基四胺-硫酸钠体系中有一极灵敏的催化波。根据在一定范围内其催化电流和钒浓度成正比关系,测定水中微量钒的含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c (1/2Na 2 SO 4 )=1.5 mol/L]:称取322g硫酸钠(Na 2 SO 4 ·10H 2 O),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 mL。
2 ) 6 N 4 ],加水溶解后,加入 63 mL 盐酸( ρ 20 = 1.19g/mL),用水稀释至1000 mL。
6 H 9 O 2 N 3 ),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 mL。
4 H 4 O 6 )和2g 氟化钠(NaF),加水溶解后,稀释至 100 mL。
ρ (V)=1 mg/mL]:精确称取0.8926g 在105 ℃ 干燥 2h的五氧化二钒 (V 2 O 5 ),加5 mL 氢氧化钠溶液(100g/L)溶解后,转入500 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ρ (V)=0.01μg/mL]:吸取1.00 mL 钒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约80 mL,加5 mL 硫磷混酸,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吸取此液10.0 mL,再用水稀释至100 mL,此溶液每毫升含钒1μg(可3d配制一次)。临用前吸取此液1 mL,再稀释至100 mL。
4 ) 2 S 2 O 8 ],加水溶解后,加热至刚沸,冷却后,加 25 mL 磷酸( ρ 20
2.0 mL 铜铁试剂溶液,加水稀释至25 mL,混匀,放置30 min后测定。
试样中钒含量按式(40)计算: (V) m × V 2 …………………………(40 ) 式中: ρ = V 1 ρ (V)———水样中钒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样液中钒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V 2 ———水样稀释后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1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2μg/L。
在酸性溶液中,微量钒的存在,能使过硫酸铵氧化没食子酸,生成黄至橙色产物,根据被氧化没食子酸的量与钒浓度成正比关系,测定微量钒的含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3 ) 2 ],加少量水溶解后,加3滴硝酸( ρ 20 = 1.42g/mL),用水稀释至100 mL。
4 ) 2 S 2 O 8 ],加水溶解后,加热至刚沸,冷却后,加25 mL 磷酸( ρ 20
7 H 6 O 5 ),加水溶解后,加热至近沸,稀释至 100 mL,趁热过滤,临用前现配。
ρ (V)=0.1 mg/mL]:称取0.2296g偏钒酸铵(NH 4 VO 3 ),加500 mL 水溶解后,加15 mL 硝酸溶液(1+1),用水稀释至1000 mL。
ρ (V)=0.01μg/mL]:吸取10.0 mL 钒标准储备溶液用水稀释至1000 mL。再吸取此液10.0 mL,用水定容至1000 mL,临用前现配。
吸取10.0 mL 水样,置于25 mL 具塞比色管中(试样管)。另取7支25 mL 具塞比色管(标准管),分别加入钒标准工作溶液0 mL、1.00 mL、2.00 mL、4.00 mL、6.00 mL、8.00 mL 和10.00 mL,加水至 10 mL。 向试样管和标准管各加入1.0 mL 硝酸汞溶液,混匀,置于25 ℃ ±0.1 ℃水浴中,从水样温度达到 25 ℃±0.1 ℃时开始计时,准确恒温30 min。 将过硫酸铵磷酸溶液置于水浴中,使溶液温度达到25 ℃ ±0.1 ℃,向各管加入1.0 mL,加塞混匀后,放回水浴中。 将没食子酸溶液置于水浴中,使溶液温度达到 25 ℃ ±0.1 ℃,按顺序每隔 1 min 向各管加入 1.0 mL,加塞混匀后,放回水浴中。从加入没食子酸溶液算起,准确恒温30 min。 于波长415nm 处,用4cm 比色皿,以试剂空白做参比,测定样液和标准系列的吸光度。以吸光度对钒质量绘制校准曲线,从校准曲线上查出样液中钒的质量。
试样中钒含量按式(41)计算: 式中: ρ (V) …………………………(41 ) ρ (V)———水样中钒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样液钒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01 mg/L。
在酸性条件下,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使锑生成锑化氢,由载气带入原子化器原子化,受热分解为原子态锑,基态锑原子在特制锑空心阴极灯的激发下产生原子荧光,其荧光强度与锑含量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4 ),溶于50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混匀。
ρ 20
φ
2 ) 2 CS]加约80 mL 水,加热溶解,冷却后加入 12.5g 抗坏血酸(C 6 H 8 O 6 ),稀释至100 mL。
ρ (Sb)=1.0 mg/mL]:称取0.5000g 锑(光谱纯)于100 mL 烧杯中,加 10 mL 盐酸和5g酒石酸(C 4 H 6 O 6 ),在水浴中温热使锑完全溶解,放冷后,转入5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摇匀备用。
ρ (Sb)=10.0μg/mL]:吸取10.0 mL 锑标准储备溶液于1000 mL 容量瓶中,加3 mL 盐酸,用水定容。
ρ (Sb)=0.10μg/mL]:吸取5.0 mL 锑标准中间溶液于500 mL 容量瓶中, 用水定容。
参考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锑最佳状态,原子荧光工作条件见表14。 表 14 原子荧光工作条件 项目 条件 灯电流/mA 光电倍增管负高压/V 原子化器高度/mm 载气流量/(mL/min) 屏蔽气流量/(mL/min)
吸取10.0 mL 水样于 1 支比色管中。另分别吸取锑标准工作溶液 0 mL、0.05 mL、0.10 mL、 0.30 mL、0.50 mL、0.70 mL、1.00 mL 于7支比色管中,用水定容至10 mL。 分别向水样和标准系列管中加入1.0 mL 硫脲-抗坏血酸溶液和1.0 mL 盐酸,混匀,以硼氢化钠溶液为还原剂,上机测定,记录荧光强度值,绘制校准曲线,从校准曲线上查出水样中锑的质量。
试样中锑含量按式(42)计算: 式中: ρ (Sb) 1 00 0 …………………………(42 ) ρ (Sb)———水样中锑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锑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1000———换算系数;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78μg/L。
硼氢化钠与酸反应生成新生态氢,在碘化钾和硫脲存在下,五价锑还原为三价锑,三价锑与新生态 氢生成锑化氢气体,以氮气为载气,在石英炉中930 ℃原子化,217.6nm 波长测锑的吸光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2 H 4 CS),溶于水中,并稀释至 100 mL,储于棕色瓶中。
ρ 20
4 ),加0.2g氢氧化钠(NaOH,优级纯),用水溶解后,稀释至100 mL,必要时过滤,临用时配制。
ρ (Sb)=1 mg/mL]:称取 0.5000g 锑(光谱纯)于 100 mL 烧杯中,加 10 mL 盐酸( ρ 20 4 H 6 O 6 ),在水浴中温热使锑完全溶解,放冷后,转入 5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摇匀。
ρ (Sb)=0.1μg/mL]:吸取5.00 mL 锑标准储备溶液于500 mL 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500 mL。按上法将所配成的标准溶液再稀释100倍。
原子吸收光谱仪:附氢化物发生器。
用水清洗反应瓶,关闭反应器上的活塞1和活塞2(见图1)即可进行试样测定。 图 1 反应器示意图
取6个28 mL 比色管,分别加入锑标准工作溶液0 mL、0.28 mL、0.50 mL、1.00 mL、1.50 mL 和 2.50 mL,加入水至28.0 mL,摇匀。按28.2.4.2测定锑的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由校准曲线上查出水样中锑的质量。
试样中锑含量按式(43)计算: 式中: ρ (Sb) 1 00 0 …………………………(43 ) ρ (Sb)———水样中锑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锑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1000———换算系数;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28μg/L。
-R 分光光度法
在中性或微碱性介质中,钴和亚硝基-R 盐反应,生成稳定的红色络合物,其吸光度与钴离子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ρ 20
c (C 6 H 8 O 7 )=0.2 mol/L]:称取4.2g柠檬酸(C 6 H 8 O 7 ·H 2 O),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00 mL。
2 HPO 4 )和6.2g硼酸(H 3 BO 3 ),用500 mL 氢氧化钠溶液[ c (NaOH)=1 mol/L]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0 mL。
10 H 4 OH(SO 3 Na) 2 ]},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00 mL,储于棕色瓶中。
ρ (Co)=1000μg/mL]:称取1.0000g金属钴( ω >99.9%),置于250mL烧杯中,加30 mL 硝酸溶液,盖上表面皿,加热溶解。冷却到室温后,移入10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
ρ (Co)=1.0μg/mL]:吸取10.00mL 钴标准储备溶液于100mL 容量瓶中, 用水定容,摇匀。再吸取此溶液10.00 mL 于10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摇匀。
吸取适量水样(含钴量小于20μg)于50mL 烧杯中,加2mL 柠檬酸溶液和2.4mL 缓冲溶液,补加水至20 mL,摇匀。另吸取钴标准工作溶液0 mL、0.50 mL、1.00 mL、2.00 mL、5.00 mL、8.00 mL、 12.0 mL、16.0 mL、20.0 mL 于一系列50 mL 烧杯中,补加水至20 mL,摇匀。 向烧杯中各加0.50 mL 亚硝基-R 盐溶液,摇匀,加热至沸,1 min 后加2.0 mL 硝酸,再加热沸腾 1 min,冷却至室温,将溶液分别移入5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 用试剂空白做参比,于波长425nm 处测定吸光度。以标液中的钴质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从校准曲线上查出试样溶液中钴的质量。
试样中钴含量按式(44)计算: 式中: ρ (Co) …………………………(44 ) ρ (Co)———水样中钴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样液钴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25 mg/L。
本法基于水样中钴的基态原子能吸收来自钴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共振线,其吸收强度与钴元素含量成正比,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测得的吸收强度与标准系列比较进行定量。 水样中钴离子含量高时,可将水样直接导入火焰使其原子化后,采用其灵敏共振线240.7nm 进行测定,其最低检测浓度为0.5 mg/L。水样中钴离子含量低时,则需要采用离子交换富集后,再用火焰原子吸收法进行测定,其最低检测浓度为0.05 mg/L。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c (NH 3 ·H 2 O)=1 mol/L]:吸取35 mL 氨水(NH 3 ·H 2 O),用水稀释至1000 mL。
3 COOH)和77.08g乙酸铵(CH 3 COONH 4 ),用 水溶解,并稀释到1000 mL,再用氨水调节为pH=6.0。
c (HNO 3 )=2 mol/L]:吸 取 25 mL 浓硝酸 ( ρ 20 200 mL。
pH=6.0,倾除过细微粒,浸泡在水中备用。
ρ (Co)=1 mg/mL]:称取1.0000g金属钴,加入10 mL 硝酸溶液溶解后,加热赶除二氧化碳,用水定容至1000 mL,摇匀,备用。
按照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定钴的最佳状态,波长240.7nm。 用每升含1.5 mL 硝酸的水将钴标准储备溶液稀释并配成[ ρ (Co)=0.5 mg/L~1.0 mg/L]的钴标准系列溶液。将标准系列溶液与空白溶液交替喷入火焰,测定其吸光度。以钴的标准质量浓度(mg/L)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出校准曲线或计算出回归方程。 将试样喷入火焰,测定其吸光度,在校准曲线或回归方程中查出钴的质量浓度(mg/L)。
取水样250mL 于500mL 烧杯中,用氨水调节pH=6.0,加25mL 缓冲溶液,混匀。将样液分次倒入离子交换柱内,以3 mL/min的流速进行离子交换。样液流完后,用30 mL 缓冲液以同样流速进行淋洗。用约27mL 硝酸溶液以同样流速进行洗脱,弃去最初的约3mL,用25mL 容量瓶收集洗脱液至刻度,摇匀。 测定步骤同29.2.4.1。
将用过的树脂收集在一个烧杯中,先用水漂洗,滤干后,泡在硝酸溶液中24h 后,再用水漂洗至 pH=6 左右,浸泡在水中备用。
从校准曲线中直接查出水样中钴的质量浓度。
试样中钴含量按式(45)计算: ρ (Co) 1 × 2 5 …………………………(45 ) 式中: ρ (Co)———水样中钴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钴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25 ———富集后的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的定量限为0.50 mg/L(直接导入火焰法)和0.05 mg/L(离子交换富集法)。
试样经适当处理后,注入石墨炉原子化器,所含钴离子在石墨管内经原子化高温蒸发解离为原子蒸气,待测钴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来自钴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共振线,其吸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钴浓度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Co)=1 mg/mL]:称取1.0000g金属钴(高纯或光谱纯),溶于10mL 硝酸溶液(1+1)中,加热驱除二氧化碳,用水定容至1000 mL。
ρ (Co)=50μg/mL]:吸取5.00 mL 钴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ρ (Co)=1μg/mL]:吸取2.00 mL 钴标准中间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3 ) 2 ,优级纯],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 mL。
ρ (Co)=0μg/L、 10μg/L、20μg/L、30μg/L 和40μg/L 的标准系列。
制程序和记录仪,记录吸收峰高或峰面积。以浓度为横坐标,峰高或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并从曲线上查出试样中钴的质量浓度。 每测定10个试样之间,加测一个内控试样或相当于校准曲线中等浓度的标准溶液。
参考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钴最佳状态,波长240.7nm,石墨炉工作程序见表15。 表 15 石墨炉工作程序 程序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净化 温度/℃ 斜率/s 保持/s 氩气流量/(mL/min) —
试样中钴含量按式(46)计算: 式中: ρ (Co) 1 × V 1 …………………………(46 ) ρ (Co)———试样中钴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钴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V 1 ———测定试样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1.91μg/L。
本法基于试样中镍的基态原子能吸收来自镍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共振线,其吸收强度与镍元素含量成正比,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测得的吸收强度与标准系列比较进行定量。 水样中镍离子含量高时,可将水样直接导入火焰使其原子化后,采用其灵敏共振线232.0nm 进行测定,其定量限为0.30 mg/L。水样中镍离子含量低时,则需要采用离子交换富集后,再用火焰原子吸收法进行测定,其定量限为0.03 mg/L。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c (NH 3 ·H 2 O)=1mol/L]:吸取35mL氨水( ρ 20
3 COOH)和77.08g乙酸铵(CH 3 COONH 4 ),用 水溶解,并稀释到1000 mL,再用氨水,调节为pH=6.0。
c (HNO 3 )=2 mol/L]:吸 取 25 mL 浓硝酸 ( ρ 20 200 mL。
pH=6.0,倾除过细微粒,浸泡在水中备用。
ρ (Ni)=1 mg/mL]:称取1.0000g金属镍,加入10 mL 硝酸溶解后,加热赶除二氧化碳,用水定容至1000 mL,摇匀,备用。
按照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定镍的最佳状态,选择灵敏吸收线232.0nm。 用每升含1.5 mL 硝酸的水将镍标准储备溶液稀释并配成[ ρ (Ni)=0.3 mg/L~10.0 mg/L]的镍标准系列溶液。将标准系列溶液与空白溶液交替喷入火焰,测定其吸光度。以镍的标准质量浓度(mg/L)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出校准曲线或计算出回归方程。将试样喷入火焰,测定其吸光度,在校 准曲线或回归方程中查出其镍的质量浓度。
取水样250 mL 于500 mL 烧杯中,用氨水调节pH=6.0,加25 mL 缓冲溶液(30.1.2.2),混匀。将样液分次倒入离子交换柱内,以3 mL/min的流速进行离子交换。样液流完后,用30 mL 缓冲液以同样流速进行淋洗。用约27mL 硝酸溶液以同样流速进行洗脱,弃去最初的约3mL,用25mL 容量瓶收集洗脱液至刻度,摇匀。 测定步骤同30.1.4.1进行。
将用过的树脂收集在一个烧杯中,先用水漂洗,滤干后,泡在硝酸溶液中24h 后,再用水漂洗至 pH=6 左右,浸泡在水中备用。
从校准曲线中直接查出水样中镍的质量浓度。
试样中镍含量按式(47)计算: 式中: ρ (Ni) 1 × 2 5 ………………………………(47 ) ρ (Ni)———水样中镍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1 ———从校准曲线查得的镍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25 ———富集后的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的定量限为0.30 mg/L(直接导入火焰法)或0.03 mg/L(离子交换富集法)。
试样经适当处理后,注入石墨炉原子化器,所含镍离子在石墨管内经原子化高温蒸发解离为原子蒸气,待测镍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来自镍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共振线,其吸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镍浓度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Ni)=1 mg/mL]:称取1.0000g金属镍(高纯或光谱纯),溶于10 mL 硝酸溶液(1+1)中,加热驱除二氧化碳,用水定容至1000 mL。
ρ (Ni)=50μg/mL]:吸取5.00 mL 镍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ρ (Ni)=1μg/mL]:吸取2.00 mL 镍标准中间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稀释至刻度,摇匀。
3 ) 2 ,优级纯],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 mL。
ρ (Ni)=0μg/L、 5μg/L、10μg/L、20μg/L 和30μg/L 的标准系列。
曲线上查出试样中镍的质量浓度。
参考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镍最佳状态,波长232.0nm,石墨炉工作程序见表16。 表 16 石墨炉工作程序 程序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净化 温度/℃ 斜率/s 保持/s 氩气流量/(mL/min) —
试样中镍含量按式(48)计算: 式中: ρ (Ni) 1 × V 1 …………………………(48 ) ρ (Ni)———水样中镍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试样中镍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V 1 ———测定试样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定量限为2.48μg/L。
S 分光光度法
在pH=6.7~7.0范围内,铝在聚乙二醇辛基苯醚(OP)和溴代十六烷基吡啶(CPB)的存在下与铬天青S反应生成蓝色的四元体系混合胶束,比色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23 H 13 C 12 Na 3 O 9 S)溶于100mL 乙醇溶液(1+1)中,混匀。
34 H 62 O 11 )溶于 100 mL 水中。
21 H 36 BrN)溶 于 30 mL 乙醇 [ φ (C 2 H 5 OH)=95%]中,加水稀释至200 mL。
2 H 8 N 2 ),加200 mL 水,冷却后缓缓加入190 mL 盐酸( ρ 20
c (HNO 3 )=0.5 mol/L]。
ρ (Al)=1 mg/mL]:称取8.792g硫酸铝钾[KAl(SO 4 ) 2 ·12H 2 O],溶于水中,定容至500 mL。
ρ (Al)=1μg/mL]:临用时将标准储备溶液逐级稀释而成。
2 C 6 H 4 OH),溶 于 100 mL 乙醇 [ φ (C 2 H 5 OH)=95%]中。
吸取水样25.0 mL 于50 mL 具塞比色管中。另取50 mL 比色管8 支,分别加入铝标准工作溶液 0 mL、0.20 mL、0.50 mL、1.00 mL、2.00 mL、3.00 mL、4.00 mL 和5.00 mL,加水至25 mL。向各管滴加1滴对硝基酚乙醇溶液,混匀,滴加氨水至浅黄色,加硝酸溶液至黄色消失,再多加2滴。 各加入1.0 mL 铬天青S 溶液,混匀后依次加入1.0 mL 乳化剂 OP 溶液、2.0 mL CPB 溶液和 3.0 mL 缓冲液,加水稀释至50 mL,混匀,放置30 min。 于波长620 mn处,用2cm 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定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水样管中铝的质量。 注:水中含有铜或锰时,可加抗坏血酸以消除其干扰。水中含铁时,可加巯基乙醇酸来消除其干扰。
试样中铝含量按式(49)计算: 式中: ρ (Al) …………………………(49 ) ρ (Al)———水样中铝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水样管中铝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08 mg/L。
在中性或酸性介质中,铝试剂与铝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其吸光度与铝的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正比。pH=4时,显色络合物最稳定,加入胶体物质亦可延长颜色稳定时间。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c (NH 3 · H 2 O)=0.1 mol/L]:吸取1 mL 氨水( ρ 20 150 mL。
c (HCl)=0.1 mol/L]:吸取1 mL 盐酸( ρ 20
6 H 8 O 6 ),溶于水中(不可加热),稀释至100mL。用时现配。
22 H 23 N 3 O 9 )和5.0g阿拉伯胶,加 250mL水,温热至溶解,加入66.7g乙酸铵(CH 3 ·COONH 4 ),溶解后,加63.0mL 盐酸( ρ 20
ρ (Al)=0.1mg/mL]:称取1.759g硫酸铝钾[优级纯,KAl(SO 4 ) 2 ·12H 2 O],溶于水中,加10 mL 硫酸溶液(1+3),移入10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
ρ (Al)=1μg/mL]:吸取10.00 mL 铝标准储备溶液于10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
2 C 6 H 4 OH),溶于水中,稀释至100 mL。
吸取铝标准工作溶液(31.2.2.6)0 mL、0.50 mL、1.00 mL、2.00 mL、4.00 mL、6.00 mL、8.00 mL、 10.00 mL、15.00 mL、20.00 mL、25.00 mL 于一系列50 mL 具塞比色管中,补加水至 25 mL。另吸取 25.0 mL 水样于50 mL 具塞比色管中,向各标准管和水样管中,各加3 滴对硝基酚指示剂,若水样为中性,则显黄色,可滴加盐酸溶液恰至无色;若水样为酸性,则不显色,可先滴加氨水溶液至显黄色,再滴加盐酸溶液至黄色恰好消失。 加1.0 mL 抗坏血酸溶液,摇匀,加4.0 mL 铝试剂溶液,用水稀释至50mL,摇匀,放置15min。于波长520nm 处,用1cm 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作参比测量吸光度。以标准系列比色管中铝的质量(μg)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
试样中铝含量按式(50)计算: ρ (Al) …………………………(50 ) 式中: ρ (Al)———水样中铝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管中铝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2 mg/L。
试样经适当处理后,注入石墨炉原子化器,所含铝离子在石墨管内以原子化高温蒸发解离为原子蒸气。待测铝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来自铝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其吸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铝浓度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Al)=1 mg/mL]:称取1.759g硫酸铝钾[KAl(SO 4 ) 2 ·12H 2 O]溶于水,定容至100 mL,在聚四氟乙烯或聚丙烯或聚乙烯瓶中储存。
ρ (Al)=50μg/mL]:吸取5.00 mL 铝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定容至刻度,摇匀。
ρ (Al)=1μg/mL]:吸取2.00 mL 铝标准中间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99)定容至刻度,摇匀。
3 ) 2 ,优级纯],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 mL。
φ (H 2 O 2 )=30%]:优级纯。
ρ 20
2 C 2 O 4 ·H 2 O),固体。
内,分别加入1.0 mL 硝酸镁溶液,用硝酸溶液(1+99)定容至刻度,摇匀,分别配制成 ρ (Al)=0μg/L、 20μg/L、30μg/L、40μg/L 和50μg/L 的标准系列。
0.1 mL 硝酸镁溶液,作为空白。
曲线。
参考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铝最佳状态,波长309.3nm,石墨炉工作程序见表17。 表 17 石墨炉工作程序 程序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净化 温度/℃ 斜率/s 保持/s 氩气流量/(mL/min) —
试样中铝含量按式(51)计算: 式中: ρ (Al) 1 × V 1 …………………………(51 ) ρ (Al)———水样中铝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ρ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铝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V 1 ———水样稀释后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2.9μg/L。
2,3-二氨基萘在pH=1.5~2.0溶液中,选择性地与四价硒离子反应生成苯并[c]硒二唑化合物绿 色荧光物质,被环己烷萃取,产生的荧光强度与四价硒含量成正比。水样需先经硝酸-高氯酸混合酸消化将四价以下的无机和有机硒氧化为六价硒,再经盐酸消化将六价硒还原为四价硒,然后测定总硒 含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20
ρ 20
c (HCl)=0.1 mol/L]:吸取8.4 mL 盐酸,用水稀释为1000 mL。
ρ 20
ρ 20
10 H 14 N 2 O 8 Na 2 ·2H 2 O),加入少量水中,加热溶解,放冷后稀释至100 mL。
2 OH · HCl),溶 于水中,并 稀释至 100 mL。
12 H 18 O 5 S),溶于少量水中,加1 滴氨水使其完全溶解,加水稀释至100 mL。
10 H 6 (NH 2 ) 2 ]于250mL磨口锥形瓶中,加入100 mL 盐酸溶液,振摇至全部溶解(约15 min)后,加入20 mL 环己烷,继续振摇 5 min,移入底部塞有玻璃棉(或脱脂棉)的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后将水相放回原锥形瓶内,再用环己烷萃取多次(萃取次数视 DAN 试剂中荧光杂质多少而定,一般需5次~6 次),直到环己烷相荧光最低为止。将此纯化的水溶液储于棕色瓶中,加一层约1cm 厚的环己烷以隔绝空气,置冰箱内保存。用前再以环己烷萃取1次。经常使用以每月配制1次为宜,不经常使用可保存1年。此溶液需在暗室中配制。
ρ (Se)=100μg/mL]:称取0.1000g硒,溶于少量硝酸中,加入2mL 高氯酸。在沸水浴上加热蒸去硝酸(约3h~4h),稍冷后加入8.4 mL 盐酸,继续加热2 min,然后移入 1000 mL 容量瓶内,用水定容。
ρ (Se)=0.05μg/mL]:吸取硒标准储备溶液,用盐酸溶液逐级进行稀释,储于冰箱内备用。
本方法首次使用的玻璃器皿,均须以硝酸(1+1)浸泡4h 以上,并用水冲洗洁净;本法用过的玻璃器皿,用水淋洗后,在洗涤剂溶液(5g/L)中浸泡2h以上,并用水洗净。
吸取5.00 mL~20.00 mL 水样及硒标准工作溶液0 mL、0.10 mL、0.30 mL、0.50 mL、0.70 mL、 1.00 mL、1.50 mL 和2.00 mL 分别于100 mL 磨口锥形瓶中,各加水至与水样相同体积。沿瓶壁加入 2.5 mL 硝酸-高氯酸,将瓶(勿盖塞)置于电热板上加热至瓶内产生浓白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黄色(瓶内溶液太少时,颜色变化不明显,以观察浓白烟为准)为止,立即取下(消化未到终点过早取下,会因所含荧光杂质未被分解完全而产生干扰,使测定结果偏高;到达终点还继续加热将会造成硒的损失),稍冷后加入2.5 mL 盐酸溶液,继续加热至呈浅黄色,立即取下。 消化完毕的溶液放冷后,各瓶均加入10 mL 混合试剂,摇匀,溶液应呈桃红色,用氨水调节至浅橙 色,若氨水加过量,溶液呈黄色或桃红(微带蓝)色,需用盐酸溶液再调回至浅橙色,此时溶液 pH 为 1.5~2.0。必要时需用pH=0.5~5.0精密试纸)检验,然后冷却。 向上述消化完毕的各瓶内加入2 mL2,3-氨基荼溶液(本步骤需在暗室内黄色灯下操作),摇匀,置沸水浴中加热5 min(自放入沸水浴中算起),取出,冷却。向各瓶加入4.0 mL 环己烷,加盖密塞,振摇 2 min。将全部溶液移入分液漏斗(活塞勿涂油)中,待分层后,弃去水相,将环己烷相由分液漏斗上口 (先用滤纸擦干净)倾入具塞试管内,密塞待测。 注:四价硒与2,3-二氨基荼应在酸性溶液中反应,pH 以1.5~2.0 为最佳,过低时溶液易乳化,太高时测定结果偏高。甲酚红指示剂有pH=2~3及7.2~8.8两个变色范围,前者是由桃红色变为黄色,后者是由黄色变成桃红 (微带蓝)色。本方法是采用前一个变色范围,将溶液调节至浅橙色pH 为1.5~2.0最适宜。
可选用下列仪器之一测定荧光强度。 荧光分光光度计:激发光波长376nm,发射光波长为520nm。 荧光光度计:不同型号的仪器具备的滤光片不同,应选择适当滤光片。可用激发光滤片为330nm、荧光滤片为510nm(截止型)和530nm(带通型)组合滤片。 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水样管中硒的质量。
试样中硒含量按式(52)计算: 式中: ρ (Se) …………………………(52 ) ρ (Se)———水样中硒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硒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25μg/L。
取适量水样加硝酸-高氯酸消化至冒高氯酸白烟,将水中低价硒氧化为六价硒。在盐酸介质中加热 煮沸水样残渣,将六价硒还原为四价硒。然后将试样调至含适量的盐酸和铁氰化钾后,置于氢化物发生器中与硼氢化钾作用生成气态硒化氢,用纯氮将硒化氢吹入高温电热石英管原子化。根据硒基态原子吸收由硒空心阴极灯发射出来的共振线的量与水中硒含量成正比,试样和标准系列同时测定,由校准曲线求水中硒含量。 如果只测四价硒和六价硒,水样可不经消化处理。如只测四价硒,水样既不消化也不用还原步骤。只要将水样调到测定范围内就可测定。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20
ρ 20
4 ),用 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并 稀释至 100 mL。如溶液不透明,需过滤。冰箱内保存,可稳定1周,否则应临用时配制。
3 Fe(CN) 6 ],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 mL。
ρ (Se)=100μg/mL]:同32.1.2.15。
ρ (Se)=10μg/mL]:吸取硒标准储备溶液10.00 mL 于容量瓶内,用盐酸溶液(32.2.2.3)定容至100 mL。
ρ (Se)=0.1μg/mL]:吸取适量硒标准中间溶液,用水稀释。临用前配制。
吸取50 mL 水样于100 mL 锥形瓶中,加2.0 mL 硝酸-高氯酸,在电热板上蒸发至冒高氯酸白烟,取下放冷。加4.0 mL 盐酸溶液,在沸水浴中加热10 min,取出放冷。转移至预先加有1.0 mL 铁氰化钾溶液的10 mL 具塞比色管中,加水至10 mL,混匀后测总硒。 吸取50.0 mL 水样于100 mL 锥形瓶中,加2.0 mL 盐酸,于电热板上蒸发至溶液小于5 mL,取下放冷。转移至预先加有1.0 mL 铁氰化钾溶液的10 mL 具塞比色管中,加水至10 mL,混匀后测四价硒和六价硒。
分别吸取硒标准工作溶液 0 mL、0.10 mL、0.20 mL、0.40 mL、0.80 mL、1.00 mL、1.20 mL 和 1.50 mL 置于10mL 具塞比色管中,加4.0mL 盐酸溶液及1.0mL 铁氰化钾溶液,加水至10mL,混匀 后供测定。
参考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最佳状态,仪器工作条件见表18。 表 18 仪器工作条件 波长/nm 灯电流/mA 氮气流量/(L/min) 原子化温度/℃ 分别吸取5.0 mL 试样溶液和标准系列于氢化物发生器中,加3.0 mL 硼氢化钾溶液,测量吸光度。以吸光度对硒浓度作图,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试样管中硒的质量。
试样中硒含量按式(53)计算: 式中: ρ (Se) …………………………(53 ) ρ (Se)———水样中硒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硒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2μg/L。
在盐酸介质中,硼氢化钾将四价硒还原为硒化氢。以氩气作载气将硒化氢从母液中分离并导入石英炉原子化器中原子化。以硒特种空心阴极灯作激发光源,使硒原子发出荧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硒的含量成正比。 水样经硝酸-高氯酸混酸消化,将四价硒以下的无机硒和有机硒氧化成六价硒;经盐酸消化将六价硒还原为四价硒,由此测定总硒浓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20
c (HCl)=0.1 mol/L]:吸 取 8.4 mL 浓盐酸 ( ρ 20 1000 mL。
ρ 20 ρ 20 = 1.68g/mL,优级纯)混合。
4 ),并使之溶解,用水稀释至1000 mL。现用现配。
ρ (Se)=100μg/mL]:同32.1.2.15。
ρ (Se)=0.05μg/mL]:将硒标准储备溶液用盐酸溶液逐级稀释,储存于冰箱中。
吸取5 mL~20 mL 水样及硒标准工作溶液0 mL、0.10 mL、0.50 mL、1.00 mL、3.00 mL、5.00 mL分别于100 mL 锥形瓶中,各加水与水样相同体积,并各加数粒玻璃珠。沿瓶壁加入2.0 mL 硝酸-高氯酸,缓缓加热浓缩至出现浓白烟,稍冷后加5 mL 水和5 mL 盐酸,加热微沸保持3 min~5 min,冷却后移入25 mL 比色管中,以少许水洗涤锥形瓶,洗液合并于比色管中,并加水至刻度,摇匀。
参考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硒最佳状态,原子荧光工作条件见表19。 表 19 硒的原子荧光工作条件 项目 条件 硒特种空心阴极灯电流/mA 60~80 日盲光电倍增管负高压/V 280~300 原子化器温度/℃ 室温 氩气压力/MPa 氩气流量/(mL/min) 硼氢化钾流量/(mL/s) 0.6~0.7 加液时间/s 吸取5.0 mL 样液,注入氢化物发生器中,加硼氢化钾溶液,并记录荧光强度值,绘制校准曲线。 以比色管中硒质量(μg)为横坐标,荧光强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水样中硒的 质量。
试样中硒含量按式(54)计算: ρ (Se) …………………………(54 ) 式中: ρ (Se)———水样中硒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硒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25μg/L。
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氢。在碘化钾和氯化亚锡存在下,使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三价砷与新生态氢生成砷化氢气体。通过用乙酸铅棉花去除硫化氢的干扰,然后与溶于三乙醇胺-三氯甲烷中的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作用,生成棕红色的胶态银,比色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2 ·2H 2 O),溶于 40 mL 盐酸( ρ 20 = 1.19g/L)中,并加水稀释至100 mL,投入数粒金属锡粒。
5 H 10 NS 2 ·Ag),研碎后用少量三氯甲烷溶解,加入1.0 mL 三乙醇胺[N(CH 2 CH 2 OH) 3 ],再用三氯甲烷稀释到 100 mL。必要时,静置过滤至棕色瓶内,储存于冰箱中。本试剂溶液中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浓度以2.0g/L~2.5g/L 为宜,浓度过低将影响测定的灵敏度及重现性。溶解性不好的试剂应更换。实验室制备的试剂具有很好的溶解性。制 备方法是分别溶解1.7g硝酸银、2.3g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C 5 H 10 NS 2 Na)于 100 mL 水中,冷却到 20 ℃以下,缓缓搅拌混合。过滤生成的柠檬黄色银盐沉淀,用冷的水洗涤沉淀数次,置于干燥器中,避光保存。
ρ (As)=1 mg/mL]:称取 0.6600g 经 105 ℃ 干燥 2h 的三氧化二砷 (As 2 O 3 ),溶于5mL 氢氧化钠溶液(200g/L)中。用酚酞作指示剂,以硫酸溶液(1+17)中和到中性后,再加入15 mL 硫酸溶液(1+17),转入500 mL 容量瓶,加水至刻度。
ρ (As)=1μg/mL]:吸取10.00 mL 砷标准储备溶液,置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临用时,吸取10.00 mL 此溶液,置于1000 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
图 2 砷化氢发生瓶及吸收管
吸取50.0 mL 水样,置于砷化氢发生瓶中。另取砷化氢发生瓶 8 个,分别加入砷标准工作溶液 0 mL、0.50 mL、1.00 mL、2.00 mL、3.00 mL、5.00 mL、7.00及10.00 mL,各加水至50 mL。 向水样和标准系列中各加4 mL 硫酸溶液、2.5 mL 碘化钾溶液(33.1.2.4)及 2 mL 氯化亚锡溶液,混匀,放置15 min。 于各吸收管中分别加入5.0 mL 吸收溶液,插入塞有乙酸铅棉花的导气管,迅速向各发生瓶中倾入预先称好的5g无砷锌粒,立即塞紧瓶塞,勿使漏气。在室温(低于15 ℃时可置于25 ℃温水浴中)反应 1h,最后用三氯甲烷将吸收液体积补足到5.0 mL,在1h内于波长515nm 处,用1cm 比色皿,以三氯甲烷为参比,测定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水样管中砷的质量 注:颗粒大小不同的锌粒在反应中所需酸量不同,一般为 4 mL~10 mL,需在使用前用标准溶液进行预试验,以选择适宜的酸量。
试样中砷含量按式(55)计算: 式中: ρ (As) ………………………(55 ) ρ (As)———水样中砷(以 As计)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水样管中砷(以 As计)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1 mg/L。
- 硫酸系统新银盐光谱法
水中砷在碘化钾、氯化亚锡、硫酸和锌作用下还原为砷化氢气体,并与吸收液中银离子反应,在聚乙 烯醇的保护下形成单质胶态银,呈黄色溶液,可比色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除下列试剂外,其他试剂同33.1.2。
φ (C 2 H 5 OH)=95%]。
3 )于250 mL 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水溶解后,加5 mL 硝酸( ρ 20
ρ (As)=0.5μg/mL]:取砷标准储备溶液用水逐级稀释为 ρ (As)=0.5μg/mL的标准工作溶液。
注:插入吸收液中的导气弯管内毛细管内径为0.3 mm~0.4 mm。 图 3 砷化氢发生吸收装置图
吸取50.0 mL 水样于砷化氢发生瓶中。另取8个砷化氢反应瓶,分别加入砷标准工作溶液0 mL、 0.40 mL、1.00 mL、2.00 mL、3.00 mL、4.00 mL、5.00 mL 及6.00 mL,并加水至50 mL。 向水样及标准系列管中加4 mL~10 mL 硫酸溶液、2.5 mL 碘化钾溶液及2 mL 氯化亚锡溶液,混匀,放置15 min。 注:硫酸用量因锌粒大小而异,可在使用前通过预试验确定。 于吸收管中分别加入4 mL 砷化氢吸收液。连接好吸收装置后,迅速向各反应瓶投入预先称好的 5g锌粒并立即塞紧瓶塞,在室温下反应1h。 于波长400nm 处,用1cm 比色皿,以吸收液为参比,测量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水样管中砷的质量。
试样中砷含量按式(56)计算: 式中: ρ (As) …………………………(56 ) ρ (As)———水样中砷(以 As计)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水样管中砷(以 As计)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04 mg/L。
砷在硫酸-碘化钾-亚碲酸钾的支持电解质中,于-0.64 V(对饱和甘汞电极)有一灵敏的吸附催化波,其波高与砷含量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20
ρ 20
4 ),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
2 OH·HCl),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
6 H 8 O 6 ),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 mL。
2 TeO 3 ),溶于水并稀释至500 mL。
100 mL。
φ (C 2 H 5 OH)=95%]中,再加水至 100 mL。
吸取10.0 mL 水样于30 mL 瓷坩埚中,加2 mL 消化液,置沸水浴上蒸至近干(只剩下少许硫酸)。
吸取砷标准工作溶液0 mL、0.10 mL、0.30 mL、0.50 mL、0.70 mL、1.00 mL 及3.00 mL,分别置于 30 mL 瓷坩埚中,补加水至10 mL,各加2 mL 消化液,以下同试样处理。
试样中砷含量按式(57)计算: 式中: ρ (As) …………………………(57 ) ρ (As)———水样中砷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砷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10μg/L。
在盐酸介质中,硼氢化钾将砷转化为砷化氢。以氩气作载气将砷化氢导入石英炉原子化器中进行原子化。以砷特种空心阴极灯作激发光源,使砷原子发出荧光,荧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砷的含量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ρ 20
2 ) 2 CS]溶于100 mL 水中,用时现配。
4 )并使之溶解。用水稀释至1000 mL,用时现配。
ρ (As)=100μg/mL]:称取0.1320g 经105 ℃ 干燥2h 的三氧化二砷 (As 2 O 3 )于50mL 烧杯中,加10mL 氢氧化钠溶液(40g/L)使之溶解,加5mL 盐酸,转入1000mL 容量瓶中定容,混匀。
ρ (As)=0.1μg/mL]:吸取5.00 mL 砷标准储备溶液于500 mL 容量瓶中,以水定容,混匀。此溶液为[ ρ (As)=1μg/mL]。再吸取10.00 mL 此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以水 定容。
参考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调整至测砷最佳状态,原子荧光工作条件见表20。 表 20 原子荧光工作条件 项目 条件 灯电流/mA 40~50 光电倍增管负高压/V 250~300 原子化温度/℃ 室温或200 氩气压力/MPa 氩气流量/(mL/min)
吸取20 mL 水样于25 mL 比色管中,加入3 mL 盐酸和2 mL 硫脲溶液,摇匀,放置10 min。吸取 5 mL 该试液,注入仪器氢化物发生器中,记录荧光强度值。
分别吸取砷标准工作溶液0 mL、0.10 mL、0.20 mL、0.50 mL、1.00 mL、2.50 mL 和5.00 mL 于一系列25mL比色管中,加入3mL盐酸和2mL硫脲溶液,加水至25mL,摇匀,放置10min后,按33.4.4.2步骤操作。以比色管中砷质量(μg)为横坐标,荧光信号值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
试样中砷含量按式(58)计算: 式中: ρ (As) …………………………(58 ) ρ (As)———水样中砷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试样管中砷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4μg/L。
-H 光谱法
在酸性条件下,甲亚胺-H 与硼形成黄色配合物,显色与硼的浓度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3 COONH 4 )和5.0g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C 10 H 14 N 2 O 8 Na 2 ·2H 2 O),溶于110 mL 水中,加入37.5 mL 冰乙酸[ ω (CH 3 COOH)=36%]。
17 H 13 NO 8 S)、2.0g抗坏血酸(C 6 H 8 O 6 ),加入100mL水,微热(温度不得超过50 ℃)使其完全溶解,此溶液临用时现配。
ρ (B)=0.1 mg/mL]:称取0.2859g干燥硼酸(H 3 BO 3 ),溶于水中,定容至 500 mL,储存于聚乙烯瓶中。
ρ (B)=10.0μg/mL]:吸取10.0 mL 硼标准储备溶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储存于聚乙烯瓶中。
吸取5.00mL水样于10mL无硼比色管中。另取硼标准工作溶液0mL、0.10mL、0.30mL、0.50mL、 0.70mL 和1.00mL 于无硼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10mL。向水样及标准系列管中加入2.0mL 乙酸铵缓冲溶液,混匀,准确加入2.0 mL 甲亚胺-H 溶液,混匀,静置90 min。 于波长420nm 处,用1cm 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注:甲亚胺-H 的合成——— 将18g H 酸溶于1L水中,稍加热使之溶解完全。用10%氢氧化钠中和至中性,滴加浓盐酸并不停搅拌,使pH=1.5,加20 mL 水杨醛。40 ℃加热1h,静置16h,离心分离已合成的甲亚胺-H,用无水乙醇洗涤5次。静置24h,待乙醇完全挥发后,于80 ℃烘箱中干燥3h。存放于干燥器中。
试样中硼含量按式(59)计算: 式中: ρ (B) …………………………(59 ) ρ (B)———水样中硼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硼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20 mg/L。
- 姜黄素光谱法
用2-甲基-2,4-二戊醇-甲基异丁基甲酮萃取液将水样中硼萃取到有机相,在酸性溶液中硼与姜黄素生成红色化合物,进行比色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6 H 14 O 2 )溶于400 mL 甲基异丁基甲酮中,混匀。储存于聚乙烯瓶中。
21 H 20 O 6 )溶于乙酸中,并用乙酸稀释至100mL。临用前现配制。
ρ 20
ρ (B)=0.1 mg/mL]:同34.1.2.3。
ρ (B)=10.0μg/mL]:吸取10.0 mL 硼标准储备溶液到1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混匀。储存于聚乙烯瓶中。
本方法尽量避免用玻璃器皿,防止玻璃中硼的污染,可采用聚四氟乙烯、聚乙烯、铂金材料。
吸取25.0mL 水样置于100mL 分液漏斗中。另取6个100mL 分液漏斗,分别加入硼标准工作溶液0 mL、1.00 mL、2.00 mL、3.00 mL、4.00 mL、5.00 mL,用水稀释至25 mL。向盛有水样和标准溶液的分液漏斗中各加入25 mL 盐酸溶液,混匀。然后加入10 mL 萃取液,在振荡器上振摇5 min,静置 15 min,弃去水相。向各有机相中加1g无水硫酸钠,脱水15 min。 吸取3.0 mL 有机相放于聚乙烯试管中,加入2.0 mL 姜黄素乙酸溶液,再加入2 mL 磷酸,振摇 2 min。然后把聚乙烯管置于70 ℃±3 ℃恒温水浴上加热1h。取出,冷却至室温。 于波长510nm 处,用0.5cm 比色皿,以空白溶液作为参比,在45min内测定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在曲线上查出试样中硼的质量。
试样中硼含量按式(60)计算: ρ (B) …………………………(60 ) 式中: ρ (B)———水样中硼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硼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4 mg/L。
在酸性溶液中硼与姜黄素生成红色化合物(称为玫红花青),进行比色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12 H 20 O 6 )和5.0g 草酸[H 2 C 2 O 4 ·2H 2 O],溶于 80 mL 乙醇[ φ (C 2 H 5 OH)=95%],加入4.2 mL 浓盐酸( ρ 20 2 H 5 OH)= 95%]稀释至100 mL。如果试剂浑浊,应过滤后储存于聚乙烯瓶里,保存于冰箱中。
φ (C 2 H 5 OH)=95%]。
ρ (B)=0.1 mg/mL]:同34.1.2.3。
ρ (B)=1.0μg/mL]:吸取10.00 mL 硼标准储备溶液,用水定容至1000 mL。储于聚乙烯瓶中。
吸取1.00 mL 水样或稀释水样(若水样中硼酸的含量大于5.00mg/L,用水适当稀释),放于瓷蒸发皿上。另取同一类型、同一形状和同一大小蒸发皿 5 个分别加入硼标准工作溶液 0 mL、0.25 mL、 0.50 mL、0.75 mL 和 1.00 mL。补加水至 1.00 mL。向盛有水样和标 准溶液的蒸发皿中,各 加入 4.00 mL 姜黄素-草酸溶液,轻轻地旋动蒸发皿使之混合均匀。置蒸发皿于55 ℃ ±2 ℃恒温水浴上,蒸干后继续维持15 min,取出冷却。 用乙醇溶解蒸发皿内固体物,用塑料棒擦洗蒸发皿,并冲洗入25 mL 容量瓶内(若溶液浑浊,可过滤)。将全部有色物定量移入容量瓶,用95%乙醇溶液定容至25 mL。 于波长540nm 处,用1cm 比色皿,以空白为参比,测定试样和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度。
试样中硼含量按式(61)计算: 式中: ρ (B) …………………………(61 ) ρ (B)———水样中硼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硼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1 mg/L。
在酸性溶液中,可溶性硅酸与钼酸铵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黄色硅钼杂多酸[H 4 Si(Mo 3 O 10 ) 4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光度与可溶性硅酸含量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 规定的三级水。所配试剂须储存于聚乙烯瓶中。
4 ) 6 Mo 7 O 24 ·4H 2 O]溶于水中,稀释至100 mL。必要时可过滤。
2 C 2 O 4 ·2H 2 O)溶于水中,稀释至100 mL。
ρ (H 2 SiO 3 )=1.00 mg/mL]:称取0.1539g已在200 ℃干燥至恒重的高纯二氧化硅(SiO 2 )于铂坩埚中,加0.6g碳酸钠(Na 2 CO 3 )与之混匀,在上面再覆盖一层碳酸钠(1g~ 2g),在960 ℃熔融30 min,冷却后用水溶解。将溶液转入2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
ρ (H 2 SiO 3 )=100μg/mL]:吸取50.0 mL 偏硅酸标准储备溶液于 5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
2 C 6 H 4 OH)溶于水中,稀释至100 mL。
取50.0 mL 水样于50 mL 比色管中(若水样为酸性,可少取水样,加3 滴对硝基酚指示剂,滴加氢 氧化钠溶液至恰显黄色,用水稀释至50 mL),加1.0 mL 盐酸溶液和2.0 mL 钼酸铵溶液,充分摇匀,放置15 min(放置时间与温度有关,温度低于20 ℃时放置30min,温度在30 ℃~35 ℃时放置10min,温度高于35 ℃时放置5 min)。 加入2.0 mL 草酸溶液,充分摇匀。放置2 min后,在波长420nm~430nm 处,用2cm 比色皿,试剂空白作参比,测量吸光度(15 min内完成)。 注:若无磷酸盐干扰,在此步骤中也可不加草酸溶液,直接测量吸光度。
吸取偏硅酸标准工作溶液0mL、0.50mL、1.00mL、2.00mL、4.00mL、6.00mL、8.00mL和10.00mL于一系列50mL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50mL,以下操作同35.1.4.1。以比色管中偏硅酸质量(μg)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
试样中偏硅酸含量按式(62)计算: 式中: ρ (H 2 SiO 3 ) …………………………(62 ) ρ (H 2 SiO 3 )———水样中偏硅酸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比色管中偏硅酸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1 mg/L。
在酸性溶液中,可溶性硅酸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硅钼杂多酸。用1,2,4-氨基萘酚磺酸将硅钼杂多酸还原为硅钼蓝,其吸光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可溶性硅酸含量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 规定的三级水。所配试剂须储存于聚乙烯瓶中。
3 )溶于100 mL 水中,加入1.0g亚硫酸钠(Na 2 SO 3 )和0.50g1,2,4-氨基萘酚磺酸[1-氨基-2-萘酚-4-磺酸(C 10 H 9 O 4 NS)],溶解后稀释至200 mL。
ρ (H 2 SiO 3 )=1.00 mg/mL]:同35.1.2.5。
ρ (H 2 SiO 3 )=10.0μg/mL]:吸取10.0 mL 偏硅酸标准储备溶液于 10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
吸取适量水样(视偏硅酸含量而定)于50 mL 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50 mL(若水样为酸性,先加 3滴对硝基酚指示剂,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恰显黄色,再用水稀释至50 mL),加1.0 mL 盐酸溶液和 2.0 mL 钼酸铵溶液,充分摇匀,放置15 min(放置时间与温度有关,温度低于20 ℃时放置30 min,温度在30 ℃~35 ℃时放置10 min,温度高于35 ℃时放置5 min)。 加入2.0 mL 草酸溶液,充分摇匀,放置2 min~15 min,加入2.0 mLl,2,4-氨基萘酚磺酸溶液,充分摇匀。5 min后,于波长680nm 处,用1cm 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作参比测量吸光度。
吸取偏硅酸标准工作溶液0mL、0.50mL、1.00mL、2.00mL、4.00mL、6.00mL、8.00mL和10.00mL于一系列50mL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50mL,以下操作同35.2.4.1。以偏硅酸质量(μg)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
试样中偏硅酸含量按式(63)计算: 式中: ρ (H 2 SiO 3 ) …………………………(63 ) ρ (H 2 SiO 3 )———水样中偏硅酸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比色管中偏硅酸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1 mg/L。
氟化镧单晶对氟化物离子有选择性,在氟化镧电极膜两侧的不同浓度氟溶液之间存在电位差,这种 电位差通常称为膜电位。膜电位的大小与氟化物溶液的离子活度有关。氟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组成一对原电池。利用电动势与离子活度负对数值的线性关系直接求出水样中氟离子浓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ρ 20
ρ 20
3 C 6 H 5 O 7 ·5H 2 O),溶于水中。用盐酸溶液调节pH 为6后,用水稀释至1000 mL。
3 C 6 H 5 O 7 ·5H 2 O)和 57 mL 冰乙酸,溶于水中,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 为5.0~5.5后,用水稀释至1000 mL。
ρ (F - )=1 mg/mL]:称取0.2210g 经 105 ℃ 干燥 2h 的氟化钠 (NaF),溶解于水中,并定容至100 mL。储存于聚乙烯瓶中。
ρ (F - )=10μg/mL]:吸取5.00mL 氟化物标准储备溶液于50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到刻度。
3.00 mL 于50 mL 烧杯中,各加水至10 mL。加入与水样相同的离子强度缓冲液Ⅰ 或离子强度缓冲液 Ⅱ。此标准系列浓度分别为 0 mg/L、0.20 mg/L、0.40 mg/L、0.60 mg/L、1.00 mg/L、2.00 mg/L、 3.00 mg/L(以F - 计)。
ρ (F - )=-lgF - ]为横坐标,在半对数纸上绘制标准曲线。在标准曲线上查得水样中氟化物的质量浓度。 注:标准溶液系列与水样的测定应保持温度一致。
吸取50.0 mL 水样于200 mL 烧杯中,加50 mL 离子强度缓冲液(洁净水样加离子强度缓冲液Ⅱ,干扰物质较多的水样加离子强度缓冲液Ⅰ)。以下步骤同36.1.4.1.3操作,读取平衡电位值( E 1 ,mV)。 于水样中加入一小体积(小于0.5mL)的氟化物标准储备溶液,在搅拌下读取平衡电位值( E 2 ,mV)。 注: E 1 与 E 2 应相差30 mV~40 mV。
氟化物质量浓度(F - ,mg/L)可直接在校准曲线上查得。
试样中氟化物(F - )含量按式(64)计算: ρ 1 × V 1 …………………………(64 ) 式中: ρ (F - ) 2 lg - 1 E 2 - E 1 - 1 ρ (F - )———水样中氟化物(F - )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1 ———加入标准储备溶液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V 1 ———加入标准储备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2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K ———测定水样的温度 t ℃时的斜率,其值为0.1985(273+ t )。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2 mg/L。
氟化物与氟试剂和硝酸镧反应,生成蓝色络合物,颜色深度与氟离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线性关系。当pH 为4.5时,生成的颜色可稳定24h。本法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测定,可以消除试剂背景影响,提高灵敏度,节约80%的化学试剂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ρ 20
2 SO 4 )。
2 H 3 O 2 ·3H 2 O),溶于800 mL 水中。加入60 mL 冰乙酸 ( ρ 20
3 ) 3 ·6H 2 O],加数滴盐酸溶液溶解。加水至 500 mL。
19 H 15 NO 8 ,又名茜素氨羧络合剂或1,2-羰基蒽醌-3-甲基 N,N-二乙酸),放于少量水中,加数滴氢氧化钠溶液使之溶解。然后加入0.125g乙酸钠(NaC 2 H 3 O 2 · 3H 2 O),并加水至500 mL。储存于棕色瓶内,保存在冷暗处。
ρ (F - )=1 mg/mL]:称取0.2210g 经 105 ℃ 干燥 2h 的氟化钠 (NaF),溶于水中,并定容至100 mL。储存于聚乙烯瓶中。
ρ (F - )=1μg/mL]:吸取5.00 mL 氟化物标准储备溶液,于50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再吸取该溶液10.00 mL 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摇匀。
20 H 14 O 4 )溶于100 mL 乙醇[ φ (C 2 H 5 OH)=95%]中。
水样中有干扰物质时,需将水样在全玻璃蒸馏器(图4)中蒸馏。将400 mL 水置于1000 mL 蒸馏瓶中,缓缓加入200mL 硫酸,混匀,放入20粒~30粒玻璃珠,加热蒸馏至液体温度升高到180 ℃时止。弃去馏出液,待瓶内液体温度冷却至120 ℃以下,加入250 mL 水样。若水样中含有氯化物,蒸馏前可按每毫克氯离子加入5 mg硫酸银的比例,加入固体硫酸银。加热蒸馏至瓶内温度接近至180 ℃时为止。收集馏液于250 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 注 1 :蒸馏水样时,勿使温度超过180 ℃ ,以防硫酸过多地蒸出。 注 2 :连续蒸馏几个水样时,可待瓶内硫酸溶液温度降低至120 ℃以下,再加入另一个水样。蒸馏过一个含氟高的水样后,应在蒸馏另一个水样前加入250 mL 水。用同法蒸馏,以清除可能存留在蒸馏器中的氟化物。 注 3 :蒸馏瓶中的硫酸可以多次使用,直至变黑为止。 图 4 氟化物蒸馏装置
吸取5.0 mL 澄清水样或经蒸馏法预处理的水样,置于 10 mL 比色管中。如水中氯化物大于 50μg,可取适量,用水稀释至5.0 mL。 另吸取氟化物标准工作溶液0 mL、0.25 mL、0.50 mL、1.00 mL、3.00 mL 及5.00 mL,分别置于 10 mL 比色管中,各加水至5.00 mL。 向试样管和标准系列管各加入1 mL 氟试剂溶液及1 mL 缓冲液,混匀(由于反应生成的蓝色三元络合物随pH 增高而变深,为使标准与试样的pH 一致,必要时可用酚酞指示剂调节pH 到中性后再加入缓冲液,使各管的pH 均在4.1~4.6之间)。缓缓加入1 mL 硝酸镧溶液,摇匀。加入2 mL 丙酮,加 水至10mL 刻度,摇匀。在室温放置60min。用1cm 比色皿,以空气为参比,分别在波长450nm 处和 波长630nm 处测定试剂空白管、标准管和试样管的吸光度。
值的确定 令 λ 1 λ 2 A ),按式(65)求 K 值。 按式(66)求出 Δ A : A λ 1 λ 2 …………………………(65 ) Δ A =KA λ 2 -A λ 1 630 -A 450 (66 ) 根据F - 质量和 Δ A 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氟化物质量。
试样中氟化物含量按式(67)计算: 式中: ρ (F - ) …………………………(67 ) ρ (F - )———水样中氟化物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在校准曲线上查得氟化物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5 mg/L。
氟化物与氟试剂和硝酸镧反应,生成蓝色络合物,颜色深度与氟离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线性关系。当pH 为4.5时,生成的颜色可稳定24h。
氟化物标准工作溶液[ ρ (F - )=10μg/mL]:吸取5.00mL 氟化物标准储备溶液,于50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除氟化物标准工作溶液外,其余试剂同36.2.2。
同36.2.3。
同36.2.4.1。
吸取25.0 mL 澄清水样或经蒸馏法预处理的水样,置于50 mL 比色管中。如水中氯化物大于 50μg,可取适量,用水稀释至25 mL。 另吸取氟化物标准工作溶液0 mL、0.25 mL、0.50 mL、1.00 mL、2.00 mL、3.00 mL、4.00 mL 及 5.00 mL,分别置于50 mL 比色管中,各加水至25 mL。 向试样管和标准系列管各加入5 mL 氟试剂溶液及2 mL 缓冲液,混匀(由于反应生成的蓝色三元络合物随pH 增高而变深,为使标准与试样的pH 一致,必要时可用酚酞指示剂调节pH 到中性后再加入缓冲液,使各管的pH 均在4.1~4.6之间。) 缓缓加入5 mL 硝酸镧溶液,摇匀。加入 10 mL 丙酮,加水至 50 mL 刻度,摇匀。在室温放置 60 min。于波长620nm 处,用1cm 比色皿,以水参比,测定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氟化物质量。
试样中氟化物含量按式(68)计算。 式中: ρ (F - ) …………………………(68 ) ρ (F - )———水样中氟化物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在校准曲线上查得氟化物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1 mg/L。
水样注入仪器后,在淋洗液的携带下流经阴离子分离柱。由于水样中各种阴离子对分离柱中阴离 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不同,移动速度亦不同,从而使彼此得以分离。随后流经阴离子抑制器,淋洗液被转变成水或碳酸,使背景电导降低。最后通过电导检测器,依次输出F - 、Cl - 、NO 3- 、Br - 和SO 2- 的电 导信号值(峰高或峰面积)。通过与标准比较,可做定性和定量分析。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优级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ρ (F - )=1.000 mg/mL]:称取2.210g 在干燥器中干燥过的氟化钠 (NaF),溶于少量淋洗使用液中,移入1000 mL 容量瓶,用淋洗使用液定容。储于聚乙烯瓶中,冰箱内保存。
ρ (Cl - )=1.000 mg/mL]:称取1.648g于500 ℃ ~600 ℃灼烧至恒重 的氯化钠(NaCl),溶于少量淋洗使用液中,移入1000 mL 容量瓶,用淋洗使用液定容。储于聚乙烯瓶中,冰箱内保存。
ρ (Br - )=1.000 mg/mL]:称取1.489g 在干燥器中干燥过的溴化钾 (KBr),溶于少量淋洗使用液中,移入1000 mL 容量瓶,用淋洗使用液定容。储于聚乙烯瓶中,冰箱内保存。
ρ (NO 3- )=1.000 mg/mL]:称取1.631g于120 ℃ ~130 ℃干燥至恒重的硝酸钾(KNO 3 ),溶于少量淋洗使用液中,移入1000 mL 容量瓶,用淋洗使用液定容。储于聚乙烯瓶中,冰箱内保存。
ρ (SO 2- )=1.000 mg/mL]:称取1.814g于105 ℃干燥过2h的硫酸钾(K 2 SO 4 ),溶于少量淋洗液中,移入1000mL 容量瓶,用淋洗液定容。储于聚乙烯瓶中,冰箱内保存。
20.0 mL/L 和24.0 mL/L。
水样经0.22μm 滤膜过滤,待测。
a) 柱温:室温; b) 淋洗液流量:1.0 mL/min; c) 进样量:100μL; d) 电导检测器灵敏度:根据待测离子含量设定。
- 、Cl - 、NO 3- 、Br - 和SO 2- 。
分别吸取混合标准工作溶液0 mL、2.50 mL、5.00 mL、10.0mL、25.0mL、50.0mL 于6 个100mL容量瓶中,用淋洗使用液定容,摇匀。所配制标准系列各离子质量浓度见表21。以下操作步骤同36.4.4.2。 表 21 标准系列各离子质量浓度 离子 X z - ρ (X z - )/(mg/L) F - Cl- NO 3 - Br- SO 2- 4 以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峰高(或峰面积)为纵坐标,分别绘制 F - 、Cl - 、NO 3- 、Br - 和 SO 2- 的校准 曲线。
水样中F - 、Cl - 、NO 3- 、Br - 和SO 2- 含量按式(69)计算: 式中: ( z - ) ρ 1 0 . 9 …………………………(69 ) (X z - )———水样中F - 、Cl - 、NO 3- 、Br - 和SO 2- 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4 1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F - 、Cl - 、NO 3- 、Br - 和SO 2- 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 ρ 4 (mg/L); 0.9 ———稀释水的校正系数。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若进样100μL测定,则定量限为F - ,0.01mg/L;Cl - ,0.1mg/L;Br - ,0.05mg/L;NO 3- ,0.05 mg/L; SO 2- ,0.2ng/L。
硝酸银与氯化物生成氯化银沉淀,过量的硝酸银与铬酸钾指示剂反应生成红色铬酸银沉淀,指示反应到达终点。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φ (C 2 H 5 OH)=95%]。
ω (H 2 O 2 )=30%]。
c (1/2H 2 SO 4 )=0.05 mol/L]:吸取2.8 mL 硫酸( ρ 20
4 ) 2 ·12H 2 O]或硫酸铝铵[NH 4 Al(SO 4 ) 2 · 12H 2 O],溶于1000mL 水中。加热至60 ℃,缓缓加入55mL 氨水( ρ 20
2 CrO 4 ),溶于少量水中,滴加硝酸银标准溶液至生成红色不褪为止,混匀,静置24h后过滤,滤液用水稀释至100 mL。
ρ (Cl - )=0.5 mg/mL]:称取8.2420g经700 ℃烧灼1h的氯化钠(NaCl), 溶于水中并定容至1000 mL。再从此溶液中吸取10.00 mL,用水定容至100 mL。
c (AgNO 3 )=0.014 mol/L]:称取2.4g硝酸银(AgNO 3 ),溶于水,并定容至 1000 mL。储存于棕色试剂瓶内。用氯化钠标准溶液标定。 标定:吸取25.00 mL 氯化钠标准溶液,置于瓷发蒸皿内,加25 mL 水。另取一瓷蒸发皿,加50 mL水作为空白,各加1 mL 铬酸钾溶液,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直至产生淡橘黄色为止。硝酸银的浓度按式(70)计算: 式中: 2 5 × 0 . 5 0 V 1 -V 0 …………………………(70 ) m ———1.00 mL 硝酸银标准溶液相当于氯化物(Cl - )的质量,单位为毫克(mg); 25 ———氯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 0.50———氯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 V 1 ———滴定氯化钠标准溶液的硝酸银标准溶液用量,单位为毫升(mL); V 0 ———滴定空白的硝酸银标准溶液用量,单位为毫升(mL)。 根据标定的浓度,校正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浓度,使1.00 mL 相当于氯化物0.50 mg(以 Cl - 计)。
20 H 14 O 4 ),溶于 100 mL 乙醇[ φ (C 2 H 5 OH)= 95%]中。
内,另取一瓷蒸发皿,加入50 mL 水,作为空白。
1 mL 铬酸钾溶液,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同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直至溶液生成橘黄色为止。 注 1 :本法只能在中性溶液中进行滴定,因为在酸性溶液中铬酸银溶解度增高,滴定终点时,不能形成铬酸银沉淀。在碱性溶液中将形成氧化银沉淀。 注 2 :铬酸钾指示终点的最佳浓度为1.3×10 -2 mol/L。但由于铬酸钾的颜色影响终点的观察,实际使用的浓度为 50 mL 试样中加入1 mL 铬酸钾溶液(50g/L),其浓度为5.1×10 -3 mol/L。同时用空白滴定值予以校正。 37 . 1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氯化物含量按式(71)计算: 式中: ( V 1 - V 0 ) × 0 . 5 0 × 1 00 0 ρ (Cl - ) = …………………………(71 ) ρ (Cl - )———水样中氯化物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V 1 ———水样消耗硝酸银标准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0 ———空白试验消耗硝酸银标准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0.50 ———氯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 1000 ———换算系数;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37 . 1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37 . 1 . 7 其他 本法定量限为1.0 mg/L。 37 . 2 离子色谱法 同36.4。
在酸性条件下,亚砷酸与硫酸高铈发生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当有碘离子存在时,由于它的催化作用使反应加速进行。反应速度随碘离子含量增高而变快,剩余的高铈离子就越少。用亚铁离子还原剩余的高铈离子,终止亚砷酸-高铈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产生的铁离子与硫氰酸钾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比色定量。间接测定碘化物的含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2 O 3 ),必要时三氧化二砷可按下法精 制———将三氧化二砷研细,加入25 mL 重蒸馏的乙醇,搅拌后弃去上部乙醇溶液。同法反复洗涤晶体 10次~15次。于80 ℃烘干,备用],加500 mL 水,10 滴硫酸( ρ 20 警告 ——— 此溶液剧毒!
c [Ce(SO 4 ) 2 ]=0.02mol/L}:称取8.086g硫酸铈[Ce(SO 4 ) 2 ·4H 2 O]或12.65g硫酸铈铵[Ce(SO 4 ) 2 ·2(NH 4 ) 2 SO 4 ·4H 2 O)溶于500 mL 水中,加44 mL 硫酸( ρ 20
4 ) 2 (SO 4 ) 2 ·6H 2 O],溶于水中,加入2.5 mL 硫酸溶液(38.1.2.3),并用水稀释至100 mL。临用前配制。
ρ (I - )=100μg/mL]:称取0.1308g经硅胶干燥器干燥24h的碘化钾 (KI),溶于水中,并定容至1000 mL。
ρ (I - )=1μg/mL]:临用时,吸取5.00 mL 碘化物标准储备溶液于 500 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到刻度。
ρ (I - )=0.01μg/mL]:临用时,吸取5.00 mL 碘化物标准工作溶液 Ⅰ于5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到刻度。
1 . 0 μ g / L ~10 μ g / L )的测定 按表22配制标准系列、水样及 A、B 管,并向各管加入试剂。摇匀后,置于30 ℃ ±0.5 ℃恒温水浴中20 min,使温度达到平衡。 表 22 碘化物测定各管试剂加入量 单位为毫升 管号 碘化物标准使用溶液Ⅱ (38.1.2.10) 水样 水 (38.1.2.1) 氯化钠溶液 (38.1.2.2) 亚砷酸溶液 (38.1.2.3) 硫酸溶液 (38.1.2.4) 标准1 标准2 标准3 标准4 标准5 标准6 试样 A 管 B管 按下秒表计时,每隔30s,依次向各管加0.50mL 硫酸铈溶液,密塞迅速摇匀,放回水浴中保温。于水浴中放置20 min±0.1 min后,每隔30s,依次向各管加1.00 mL 硫酸亚铁铵溶液,密塞迅速摇匀,放回水浴中。随后,每隔30s,依次向各管加1.00 mL 硫氰酸钾溶液,在室温放置45 min,于波长510nm处,用1cm 比色皿,以水作参比,测量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 注 1 :每管加硫酸铈溶液到加硫酸亚铁铵溶液的间隔均为20 min±0.1 min。 注 2 :校准曲线呈向下弯曲,并不呈良好线性。因此校准曲线应与试样分析同时操作。用吸光度与浓度直接作图。不对曲线进行回归处理,防止产生误差。以吸光度对数值作图,可得直线关系的校准曲线。 注 3 :在测定低浓度碘化物水样时应经过 A、B 管的校正,以消除由于水样中氧化还原物质对测定的干扰。当 A 管吸光度大于B管时,说明水样中有还原性物质还原部分高铈离子,或所生成的高铁离子,使比色液变浅,应将水样测得的吸光度加上(A-B),以校正由还原性物质造成的误差。当 B 管吸光度大于 A 时,水样中可能存在氧化性物质的干扰,因此将水样的吸光度减去(B-A)。
10 μ g / L ~100 μ g / L )的测定 校准曲线制作:吸取碘化物标准工作溶液Ⅰ 0mL、1.00mL、3.00mL、5.00mL、7.00mL、10.00mL 分别于25 mL 具塞比色管中,加水至10.0 mL,以下操作同38.1.4.1。取水样10.0 mL,以下操作同38.1.4.1。 注:高浓度范围的分析,恒温水浴温度为20 ℃ ±0.5 ℃ ,反应时间为8 min,不必做 A、B 管的测定。
试样中碘化物(I - )含量按式(72)计算: 式中: ρ (I - ) …………………………(72 ) ρ (I - )———水样中碘化物(I - )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碘化物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1μg/L(I - )。
在酸性条件下,水样中的碘化物与重铬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析出碘,它与丁酮生成3-碘-2-丁酮,用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定量测定。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c (H 2 SO 4 )=2.5 mol/L]:量取139 mL 硫酸( ρ 20
ρ (I - )=100μg/mL]:称取0.1308g预先在110 ℃烘干至恒量的碘化钾,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 mL。
ρ (I - )=0.1μg/mL, ρ (I - )=0.01μg/mL]:临用时将碘化物标准储备溶液用水稀释而成。
a) 色谱柱类型:硬质玻璃填充柱,长2 m,内径3 mm; b) 填充物 载体:Chromosorb W A W DMCS80 目~100 目;固定液及含量:OV-17(0.5%)+OV-210 (3.0%)。 注:筛子内径(μm)≈14832.4筛子目数。 c) 涂渍固定液的方法:根据载体的重量称取一定量的 OV-17 和 OV-210 溶解于丙酮中并加入载体。在红外灯下挥去溶剂,按普通方法装柱; d) 色谱柱老化:将填充好的色谱柱装机(不接检测器),通氮气于220 ℃连续老化48h。
水样采集及储存方法:用玻璃瓶采集水样,尽快测定。 水样预处理:取10 mL 水样于60 mL 分液漏斗中,加0.2 mL 硫代硫酸钠溶液,混匀,加0.1 mL 硫酸溶液,加入0.5mL 丁酮,混匀。加入1mL 重铬酸钾,振荡1min,放置10min,加入10.0mL 环己烷,振荡萃取2 min,弃去水相,用水洗涤环己烷萃取液2次,每次5 mL,弃去水相,环己烷萃取液经无水硫酸钠脱水干燥后收集于10 mL 具塞比色管中供色谱测定。
a) 气化室温度:230 ℃; b) 柱温:100 ℃; c) 检测器温度:230 ℃; d) 载气流速(N 2 ):35 mL/min e) 衰减:根据试样中被测组分含量调节记录器衰减。
a) 使用次数:每次分析试样时用新标准工作溶液绘制校准曲线; b) 标准试样制备; c) 碘化物标准储备溶液[ ρ (I - )=100μg/mL]:称取0.1308g预先在110 ℃烘干至恒量的碘化钾,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 mL; d) 碘化物标准工作溶液[ ρ (I - )=0.1μg/mL, ρ (I - )=0.01μg/mL]:临用时将碘化物标准储备溶液[c)]用水稀释而成。
取6个60 mL 分液漏斗,分别加入碘化物标准工作溶液(水样中碘化物的含量1μg/L~10μg/L时,使用0.01μg/mL 的碘化物标准工作溶液;水样中碘化物含量在 10μg/L~100μg/L 时,使用 0.1μg/mL 的碘化物标准工作溶液)0mL、1.0mL、3.0mL、5.0mL、7.0mL、10.0mL,补加水至10 mL,分别向各分液漏斗中加0.2 mL 硫代硫酸钠溶液,以下操作同38.2.4.1。 分别取5μL 环己烷萃取液进行色谱分析,测定碘丁酮色谱峰高,以峰高为纵坐标,碘化物质量为横坐标,绘制校准曲线。
a) 标准色谱图:见图5。 1——— 溶剂; 2——— 碘丁酮。 b) 定性分析 图 5 碘丁酮标准色谱图 1) 组分出峰顺序:溶剂峰;碘丁酮峰; 2) 保留时间:碘丁酮,1.35 min。 c) 定量分析 色谱峰高的测定:连接峰的起点和终点作为峰底,从峰高的最大值对基线作垂线为峰高,单位为 mm。 38 . 2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碘化物(I - )含量按式(73)计算: 式中: ρ (I - ) …………………………(73 ) ρ (I - )———水样中碘化物(I - )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用试样峰高在校准曲线上查得碘化物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38 . 2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38 . 2 . 7 其他 本法定量限为1μg/L。 38 . 3 离子色谱法 38 . 3 . 1 原理 水样注入仪器后,在淋洗液的携带下流经阴离子分离柱,由于水样中各种阴离子对分离柱中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不同,移动速度亦不同,从而使碘化物与其他离子得以分离。分离出来的碘离子流经脉冲安培检测器,在一定的电极电位下,发生电极反应,所产生的电流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碘离子含量成正比。 38 . 3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38 . 3 . 2 . 1 氢氧化钠溶液(4g/L):称取2g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后,稀释至500 mL。 38 . 3 . 2 . 2 淋洗液:由淋洗液自动电解发生器(或其他能自动电解产生淋洗液的设备)在线产生或自行配制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淋洗液。 38 . 3 . 2 . 3 碘化物标准储备溶液[ ρ (I - )=100μg/mL]:同38.1.2.7。 38 . 3 . 2 . 4 碘化物标准工作溶液Ⅰ[ ρ (I - )=1μg/mL]:同38.1.2.8。 38 . 3 . 2 . 5 碘化物标准工作溶液Ⅱ[ ρ (I - )=0.01μg/mL]:同38.1.2.9。 38 . 3 . 3 仪器和设备 38 . 3 . 3 . 1 离子色谱仪 a) 阴离子保护柱; b) 阴离子分离柱; c) 安培检测器:配有银电极。 38 . 3 . 3 . 2 记录仪。 38 . 3 . 4 分析步骤 38 . 3 . 4 . 1 色谱条件 a) 柱温:室温; b) 淋洗液流量:1.0 mL/min,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c) 进样量:100μL; d) 安培检测器施加电位:+0.26V。 38 . 3 . 4 . 2 试样测定 用注射器注入1 mL~2 mL 水样,记录色谱图。根据保留时间定性,测量峰高用外标法定量。 38 . 3 . 4 . 3 校准曲线的制作 吸取碘化物标准工作溶液Ⅱ(38.3.2.5)0 mL、2.50mL、5.00mL、10.00mL、25.00mL、50.00mL 或碘化物标准工作溶液Ⅰ(38.3.2.4)1.00 mL、5.00 mL、10.00 mL 于一系列100 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接近刻度,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 pH=7,用水定容至刻度。此标准系列碘含量分别为0.00μg/L、 0.25μg/L、0.50μg/L、1.00μg/L、2.50μg/L、5.00μg/L、10.00μg/L、50.00μg/L、100.0μg/L。以下操作同38.3.4.2。 以碘化物质量浓度(μg/L)为横坐标,峰高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 38 . 3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碘化物(I - )含量按式(74)计算: ( - ) ρ 1 (I - ) …………………………( ) 式中: ρ I = 1000 74 ρ (I - )———水样中碘化物(I - )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1 (I -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水样中碘化物(I - )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1000 ———换算系数。 38 . 3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38 . 3 . 7 其他 本法定量限为10.25μg/L。 38 . 4 高浓度碘化物比色法 38 . 4 . 1 原理 向酸化的水样中加入过量溴水,碘化物被氧化为碘酸盐。用甲酸钠除去过量的溴,剩余的甲酸钠在酸性溶液中加热成为甲酸挥发逸失,冷却后加入碘化钾析出碘。加入淀粉生成蓝紫色复合物,比色定量。 38 . 4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38 . 4 . 2 . 1 磷酸( ρ 20 38 . 4 . 2 . 2 饱和溴水:吸取约2 mL 溴,加入水100 mL,摇匀,保存于冰箱中。 38 . 4 . 2 . 3 碘化钾溶液(10g/L):临用时配制。 38 . 4 . 2 . 4 甲酸钠溶液(200g/L)。 38 . 4 . 2 . 5 碘化物标准储备溶液[ ρ (I - )=100μg/mL]:称取0.1308g于硅胶干燥器中放置24h的碘化钾(KI,优级纯),溶于水中,并定容至1000 mL。 38 . 4 . 2 . 6 碘化物标准工作溶液[ ρ (I - )=1μg/mL]:临用前将碘化物标准储备溶液用水稀释而成。 38 . 4 . 2 . 7 淀粉溶液(0.5g/L):称取0.05g可溶性淀粉,加入少量水润湿。倒入煮沸的水中,并稀释至 100 mL。冷却备用。临用时配制。 38 . 4 . 3 仪器和设备 38 . 4 . 3 . 1 分光光度计。 38 . 4 . 3 . 2 具塞比色管:25 mL。 38 . 4 . 4 分析步骤 吸取10.0mL 水样于25mL 具塞比色管中。另取25mL 具塞比色管8支,分别加入碘化物标准工作溶液0 mL、0.5 mL、1.0 mL、2.0 mL、4.0 mL、6.0 mL、8.0 mL 和10.0 mL,并用水稀释至10 mL刻度。 于各管中分别加入3滴磷酸,再滴加饱和溴水至呈淡黄色稳定不变,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 min至不褪色为止。向各管滴加甲酸钠溶液2滴~3滴,放入原沸水浴中2 min,取出冷却。 向各管加1.0mL 碘化钾溶液,混匀,于暗处放置15min后,各加10mL 淀粉溶液。15min后加水至25 mL 刻度,混匀,于波长570nm 处,用2cm 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从校准曲线上查出碘化物的质量。 38 . 4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碘化物(I - )含量按式(75)计算: 式中: ρ (I - ) …………………………(75 ) ρ (I - )———水样中碘化物(I - )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碘化物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38 . 4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38 . 4 . 7 其他 本法定量限为0.05 mg/L(以I - 计)。
游离二氧化碳能定量地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盐,等当点pH 为8.3,以酚酞作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水样,由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消耗量即可计算出水样中游离二氧化碳的含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及无二氧化碳水。
pH 应大于6.0,否则应延长煮沸时间。用时现制备。
4 H 4 O 6 )溶于水中,稀释至100mL,加 4滴酚酞指示剂,用盐酸溶液滴定至红色刚好消失。
c (NaOH)=0.05 mol/L] 配制:称取20g氢氧化钠,溶于100 mL 水中,摇匀,移入聚乙烯瓶中,密闭放置至溶液清亮。吸取上层清液10 mL,注入装有1000 mL 水的聚乙烯瓶中,密闭保存。 标定:称取0.2g~0.3g(精确到 0.0001g)于 105 ℃ ~110 ℃ 干燥至恒重的邻苯二甲酸氢钾 (HOOCC 6 H 4 COOK,基准试剂)于250 mL 锥形瓶中,加50 mL 水溶解,加4 滴酚酞指示剂,用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粉红色。同时做空白试验。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浓度按式(76)计算: c (NaOH) = ( V Vm × 1000 …………………………(76 ) - 0 ) × 204 . 2 式中: c (NaOH)———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 ———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单位为克(g); V ———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所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0 ———空白试验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204.2 ———邻苯二甲酸氢钾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1000 ———换算系数。
20 H 14 O 4 ),用乙醇 [ φ (C 2 H 5 OH)=95%]溶解并稀释至50 mL。
c (HCl)=0.1 mol/L]。
试样中游离二氧化碳含量按式(77)计算: (CO ) c ( N a O H ) × V 1 × 4 4 × 1000 (77 ) 式中: ρ 2 ρ (CO 2 ) ———水样中游离二氧化碳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c (NaOH)———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V 1 ———滴定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44 ———二氧化碳(CO 2 )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1000 ———换算系数。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硝酸盐和麝香草酚在浓硫酸溶液中形成硝基酚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发生分子重排,生成黄色化合物,比色测定。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ρ 20
4 SO 3 NH 2 ),用乙酸溶液溶解,并稀释为100 mL。
3 )(C 3 H 7 )C 6 H 3 OH,Thymol,又名百里酚],溶于无水乙醇中,并稀释至100 mL。
2 SO 4 ),溶于100mL硫酸( ρ 20
ρ (NO 3- )=5 mg/mL]:称取8.153g经105 ℃ ~110 ℃干燥1h的硝酸钾(KNO 3 ),溶于水中,并定容至1000 mL。
ρ (NO 3- )=50μg/mL]:吸取10.00mL硝酸盐标准储备溶液(40.1.2.6)定容至1000mL容量瓶中。
吸取1.00mL 水样于干燥的50mL 比色管中。另取50mL 比色管7支,分别加入硝酸盐标准工作溶液0 mL、0.05 mL、0.10 mL、0.30 mL、0.50 mL、0.70 mL 和1.00 mL,用水稀释至1.00 mL。 向各管加入0.1 mL 氨基磺酸铵溶液,摇匀后放置5 min。各加0.2 mL 麝香草酚乙醇溶液。由比色管中央直接滴加到溶液中,勿沿管壁流下。摇匀后加2 mL 硫酸银硫酸溶液,混匀后放置5 min,加 8 mL 水,混匀后滴加氨水至溶液黄色到达最深,并使氯化银沉淀溶解为止(约加9mL)。加水至25 mL刻度,混匀。 于波长415nm 处,用2cm 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量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试样中硝酸盐的质量。
试样中硝酸盐含量按式(78)计算: (NO - ) …………………………(78 ) 式中: ρ 3 V ρ (NO 3- )———水样中硝酸盐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查得硝酸盐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2.5 mg/L。
同36.4。
在波长220nm 处,硝酸盐对紫外光有强烈的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光度与硝酸盐的含量成正比。 溶解的有机物在波长220nm 和275nm 处均有吸收,而硝酸盐在波长275nm 处没有吸收,从而可通过测定波长275nm 处的吸光度对硝酸盐的吸光度进行校正。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ρ (NO 3- )=100μg/mL]:称取0.1631g经105 ℃干燥2h的硝酸钾 (KNO 3 )溶于水中并定容至1000 mL,每升中加入2 mL 三氯甲烷,至少可稳定6个月。
ρ (NO 3- )=10μg/mL]:吸取50.0mL 硝酸盐标准储备溶液于50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
1 mL 盐酸溶液酸化。
30.0 mL、35.0 mL 于50 mL 比色管中,配成0mg/L~7mg/L 硝酸盐标准系列,用水稀释至50mL,各 加1 mL 盐酸溶液。
用波长220nm 处标准及试样的吸光度值减去2倍的波长275nm 处的相应吸光度值,绘制校准曲线,在曲线上直接读出试样中硝酸盐的质量浓度(NO 3- ,mg/L)。 注:若波长275nm 吸光度的2倍大于波长220nm 吸光度的10%时,不适用本法。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2 mg/L。
采用重氮偶合光谱法。在pH=1.7以下,水中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酰胺重氮化,再与盐酸 N-(1-萘)-乙烯二胺产生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染料,比色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 ) 2 ·12H 2 O]或硫酸铝铵[NH 4 Al(SO 4 ) 2 · 12H 2 O],溶于1000 mL 水中,加热至60 ℃,缓缓加入55 mL 氨水( ρ 20
2 C 6 H 4 SO 2 NH 2 ),溶于350 mL盐酸溶液(1+6)中,用水稀释至500 mL。此溶液可稳定数月。
10 H 7 NHCH 2 CH 2 NH 2 ·2HCl)溶于500 mL 水中,储存于棕色瓶中,在冰箱内保存可稳定数周。如变成深棕色则应重配。
ρ (NO 2- )=165μg/mL]:称取0.2475g在玻璃干燥器内放置24h的亚硝酸钠(NaNO 2 ),溶于水中,并定容至1000 mL。每升中加2 mL 三氯甲烷保存。
ρ (NO 2- )=0.33μg/mL]:吸取10.00mL 亚硝酸盐标准储备溶液于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500 mL,再从中吸取10.00 mL,用水定容至100 mL。
过滤。
10.00 mL 和12.50 mL,用水稀释至50 mL。
1.0 mL 盐酸 N-(1-萘)-乙烯二胺溶液,立即混匀。
试样中亚硝酸盐(NO 2- )含量按式(79)计算。 (NO - ) …………………………(79 ) 式中: ρ 2 V ρ (NO 2- )———水样中亚硝酸盐(NO 2- )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试样管中亚硝酸盐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3.3μg/L。
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水样时,若以酚酞作指示剂,滴定到等当点,pH 为8.4,消耗的酸量仅相当于碳酸盐含量的一半,当再向溶液中加入甲基橙指示剂,继续滴定到等当点时,溶液的pH 为4.4,这时所滴定的是由碳酸盐所转变的碳酸氢盐和水样中原有的碳酸氢盐的总和,根据酚酞和甲基橙指示的两次 终点时所消耗的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即可分别计算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质量浓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c (HCl)=0.05 mol/L] 配制:吸取4.2 mL 浓盐酸( ρ 20 标定:称0.1g~0.2g(精确至0.0001g)于180 ℃干燥恒重的无水碳酸钠(Na 2 CO 3 ),放入150 mL锥形瓶中,加50 mL 蒸馏水溶解,加4滴甲基橙指示剂,用上述盐酸溶液滴定到溶液由黄色突变为橙红色,即达终点,记录消耗盐酸溶液的毫升数( V )。 盐酸溶液的浓度按式(80)计算: c (HCl) m × 0 . 05299 …………………………(80 ) 式中: c (HCl)———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 ———碳酸钠的质量,单位为克(g); V ———盐酸标准溶液的用量,单位为毫升(mL); 0.05299———与1.00 mL 盐酸标准溶液[ c (HCl)=1.000 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 Na 2 CO 3 的质量。
φ (C 2 H 5 OH)=95%]中。
取50 mL 水样于150 mL 锥形瓶中,加入4滴酚酞指示剂,如出现红色,则用盐酸溶液滴定到溶液红色刚刚消失,记录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毫升数( V 1 )。 在此无色溶液中,再加入4滴甲基橙指示剂,以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到溶液由黄色突变为橙红色,记录此时盐酸标准溶液的消耗毫升数( V 2 )。
试样中碳酸盐含量按式(81)计算,碳酸氢盐含量按式(82)计算: (CO 2- ) = 2 × V 1 × c ( H C l ) × 3 0 . 00 5 × 1000 (81 ) ρ 1 3 V ( V 2 - V 1 ) × c ( H C l ) × 6 1 . 01 7 (HCO - ) 1000 (82 ) 式中: ρ 2 3 V 1 (CO 2- ) ———水样中碳酸盐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3 ρ 2 (HCO 3- )———水样中碳酸氢盐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c (HCl) ———盐酸标准溶液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30.005 ———与1.00 mL 盐酸标准溶液[ c (HCl)=1.000 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 CO 2- 的 质量;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1000 ———换算系数; 61.017 ———与1.00 mL 盐酸标准溶液[ c (HCl)=1.000 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 HCO 3- 的质量。在计算中有下述3种情况: 若 V 1 = V 2 ,无 HCO 3- ,仅有 CO 2- ; V 1 < V 2 ,HCO 3- 、CO 2- 共存; V 1 2- ;仅有 HCO 3- 。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在微酸性条件下,加入过量的氯化钡,使水样中的硫酸盐离子定量地生成硫酸钡沉淀,剩余的钡在 pH=10的介质中,以铬黑 T 作指示剂,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溶液滴定。水样中原有的钙、镁也将一同被滴定,其所消耗的滴定剂可通过在相同条件下滴定另一份未加入沉淀剂的同体积水样而扣除。 为使滴定终点清晰,应保证试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镁,为此可用钡、镁混合溶液作沉淀剂。由通过空白试验而确定的加入的钡、镁所消耗滴定剂体积,减去沉淀硫酸盐后剩余的钡、镁所消耗滴定剂体积,即可计算出消耗于沉淀硫酸盐的钡量,进而求出硫酸盐含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c (Ba 2+ )=0.01 mol/L]和镁[ c (Mg 2+ )=0.005 mol/L]混合溶液:称取2.44g 氯化钡 (BaCl 2 ·2H 2 O)和1.02g氯化镁(MgCl 2 ·6H 2 O),混合后并溶于适量水中,稀释至1000 mL。
4 Cl)溶于约 300 mL 水中,加入570 mL氨水( ρ 20
配制:称取3.72gEDTA-2Na(C 10 H 14 N 2 O 8 Na 2 ·2H 2 O)溶解于1000mL水中,摇匀。称取0.4000g于800 ℃灼烧至恒重的基准氧化锌,用少量水润湿,加盐酸溶液(1+4)至其溶解,移入250 mL 容量瓶内定容,摇匀。 标定:取上述锌基准溶液20.00 mL 于250 mL 锥形瓶中,加水80 mL,放入一小块刚果红试纸,滴加氨水溶液(1+9)至刚果红试纸由蓝紫色变为红色,加10 mL 氨-氯化铵缓冲溶液及5 滴铬黑 T 指示剂,用刚配好的 EDTA-2Na溶液滴定至不变的纯蓝色。同时做空白试验。 EDTA-2Na标准溶液的浓度按式(83)计算: c (EDTA-2Na) 20 / 25 0 × 1000 (83 ) 0 式中: c (EDTA-2Na)———EDTA-2Na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 ———氧化锌的质量,单位为克(g); 20 ———分取锌基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250 ———锌基准溶液的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EDTA-2Na标准溶液的用量,单位为毫升(mL); V 0 ———空白试验 EDTA-2Na标准溶液的用量,单位为毫升(mL); 81.38 ———与1.00mLEDTA-2Na标准溶液[ c (EDTA-2Na)=1.0000mol/L]相当的以克为单位的氧化锌的质量; 1000 ———换算系数。
20 H 12 O 7 N 3 SNa)和2.0g盐酸羟胺(NH 2 OH· HCl),用乙醇[ φ (C 2 H 5 OH)=95%]溶解,并稀释至100 mL。储存在棕色瓶中。
ρ 20
2 ·2H 2 O)溶于水中,稀释至100 mL。
表 23 取样体积及钡、镁混合溶液用量 浑浊情况 硫酸盐含量/ (mg/L) 取样体积/ mL 钡、镁混合溶液用量/ mL 微浑浊 <25 浑浊 25~50 很浑浊 50~100 沉淀 100~200 大量沉淀 >200 <10
V 1 )。
V 2 )。
V 0 。
试样中硫酸盐离子含量按式(84)计算: [ V 0 - ( V 1 - V 2 ) ] × c ( E D T A - 2 N a ) × 9 6 . 0 6 (SO 2- ) 1000 (84 ) ρ 4 V 式中: (SO 2- ) ———水样中硫酸盐离子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4 c (EDTA-2Na)———EDTA-2Na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96.06 ———与1.00 mLEDTA-2Na标准溶液[ c (EDTA-2Na)=1.000 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SO 2- 的质量;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1000 ———换算系数。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在酸性溶液中,铬酸钡与硫酸盐生成硫酸钡沉淀和铬酸根离子。将溶液中和至偏碱性后,多余的铬酸钡及生成的硫酸钡沉淀可过滤除去。滤液中则含有被硫酸盐所取代的铬酸盐离子,呈现黄色,比色定量。 加入钙氨试剂,除使溶液呈碱性外,还可除去碳酸盐及碳酸氢盐的干扰。加入乙醇可降低铬酸钡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φ (C 2 H 5 OH)=95%]。
c (CH 3 COOH)=1 mol/L]和[ c (HCl)=0.02 mol/L]:等体积混合。
4 ),加入200 mL 乙酸-盐酸混合液,充分振摇均匀,制成悬浊液。保存于聚乙烯瓶中,使用前摇匀。
2 ·2H 2 O)溶于500 mL 氨水[ c (NH 3 ·H 2 O)=6 mol/L]中,密闭保存。
ρ (SO 2- )=1mg/mL]:称取1.4786g无水硫酸钠(Na 2 SO 4 )或1.8141g 无水硫酸钾(K 2 SO 4 )溶于水中,并定容至1000 mL。
2- )=0.05 mg/mL]:吸取25.00 mL 硫酸盐标准储备溶液,用水 ρ 4 定容至500 mL。
吸取10.0 mL 水样于25 mL 比色管中。另取25 mL 比色管7 支,分别加入硫酸盐标准工作溶液 0 mL、0.10 mL、0.20 mL、0.40 mL、0.60 mL、0.80 mL 和1.00 mL,加水至10 mL。将铬酸钡悬浊液充分摇匀,迅速而准确地向水样及标准系列管中各加5.0mL 充分混合,静置3min。各加1.0mL 钙-氨溶 液,混匀。再各加10 mL 乙醇,盖塞,猛烈振摇1 min。用慢速定量滤纸过滤,弃去最初的10 mL 滤液, 收集以后的滤液于10mL 比色管中。于波长420nm 处,用3cm 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水样中硫酸盐质量。
试样中硫酸盐(SO 2- )含量按式(85)计算: (SO 2- ) 1 00 0 …………………………(85 ) 式中: ρ 4 V (SO 2- )———水样中硫酸盐(SO 2- )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水样中硫酸盐的质量,单位为毫克(mg); 1000 ———换算系数;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43 . 2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43 . 2 . 7 其他 本法定量限为5.0 mg/L。 43 . 3 硫酸钡比浊法 43 . 3 . 1 原理 水中硫酸盐和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形成浑浊,其浑浊程度和水样中硫酸盐含量呈正比。 43 . 3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3 . 3 . 2 . 1 硫酸盐标准溶液[ ρ (SO 2- )=1 mg/mL]:同43.2.3.5。 43 . 3 . 2 . 2 稳定剂溶液:称取75g氯化钠(NaCl),溶于300 mL 水中,加入30 mL 盐酸( ρ 20 50 mL 甘油(丙三醇)和100 mL 乙醇[ φ (C 2 H 5 OH)=95%],混合均匀。 43 . 3 . 2 . 3 氯化钡晶体(BaCl 2 ·2H 2 O),20目~30目。 43 . 3 . 3 仪器和设备 43 . 3 . 3 . 1 浊度仪或分光光度计。 43 . 3 . 3 . 2 电磁搅拌器。 43 . 3 . 4 分析步骤 吸取50.0 mL 水样于100 mL 烧杯中(若水样中硫酸盐浓度超过40 mg/L,取适量水样并稀释至 50 mL)。加入2.5mL 稳定剂溶液,调节电磁搅拌器速度,使溶液在搅拌时不溅出,并能使0.2g氯化钡晶体(43.3.2.3)在10s~30s之间溶解。固定此条件(在同批测定中不应改变)。 取同型号100mL 烧杯6个,分别加入硫酸盐标准溶液0mL、0.25mL、0.50mL、1.00mL、1.50mL和2.00 mL。各加水至 50 mL,使硫酸盐 浓度分别为 0 mg/L、5.0 mg/L、10.0 mg/L、20.0 mg/L、 30.0 mg/L 和40.0 mg/L(以SO 2- 计)。 另取50 mL 水样于标准系列在同一条件下,在水样与标准系列中各加入2.5 mL 稳定剂溶液。待 搅拌速度稳定后加入0.2g氯化钡晶体,并立即计时,搅拌60s±5s。各烧杯均从加入氯化钡晶体起计 时,到准确10min时,于波长420nm 处,用3cm 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或用浊度仪测定浑浊度。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得样液中硫酸盐质量。 43 . 3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硫酸盐(SO 2- )含量按式(86)计算: (SO 2- ) 1 00 0 …………………………(86 ) 式中: ρ 4 V (SO 2- )———水样中硫酸盐(SO 2- )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4 4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硫酸盐质量,单位为毫克(m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43 . 3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43 . 3 . 7 其他 本法定量限为5.0 mg/L。 43 . 4 离子色谱法 同36.4。 44 耗氧量
高锰酸钾在酸性溶液中将还原性物质氧化,过量的高锰酸钾用草酸还原。将高锰酸钾消耗量以氧 (O 2 )表示。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ρ 20 滴加高锰酸钾溶液至溶液保持微红色。
c (1/2Na 2 C 2 O 4 )=0.1 mol/L]:称取 6.701g草酸钠(Na 2 C 2 O 4 ),溶于少量水中,并于10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置暗处保存。
c (1/5KMnO 4 )=0.1 mol/L] 配制:称取3.3g高锰酸钾(KMnO 4 ),溶于少量水中,并定容至1000mL。煮沸15min,静置2周。然后用玻璃砂芯漏斗过滤至棕色瓶中,置暗处保存。 标定:吸取25.00 mL 草酸钠溶液于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 75 mL 新煮沸放冷的水及 2.5 mL 硫酸( ρ 20 高锰酸钾溶液浓度按式(87)计算: 式中: c (1/5KMnO 4 ) = 0 . 10 0 0 × 2 5 . 0 0 …………………………(87 ) c (1/5KMnO 4 )———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V ———高锰酸钾溶液的用量,单位为毫升(mL)。
c (1/5KMnO 4 )=0.01 mol/L]:将高锰酸钾溶液准确稀释10倍。
c (1/2Na 2 C 2 O 4 )=0.01mol/L]:将草酸钠标准储备溶液准确稀释10倍。
100 mL),置于上述处理过的锥形瓶中。加入5 mL 硫酸溶液。加入10.00 mL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
V 1 (mL)。 注:测定时如水样消耗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超过了加入量的一半,由于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浓度过低,影响了氧化能力,使测定结果偏低。遇此情况,应取少量试样稀释后重做。
V 2 (mL)。如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准确的 0.0100 mol/L,滴定时用量应为10.00 mL,否则可按式(88)求一校正系数( K ): K = 1 0 2 …………………………(88 )
V 0 (mL)。
试样耗氧量按式(89)计算: [ ( 1 0 + V 1 ) × K - 1 0 ] × c × 8 × 1 00 0 (O ) [(10 +V ) ×K - 10] × 0 . 8……(89 ) ρ 2 100 1 如水样用水稀释,则水样的耗氧量采用式(90)计算: {[ ( 1 0 + V 1 ) × K - 1 0 ] - [ ( 1 0 + V 0 ) × K - 1 0 ] R } × c × 8 × 1 00 0 (O ) = ……(90 ) ρ 2 3 式中: R ———稀释水样时,水在100 mL 体积内所占的比例值;例如:25 mL 水样用水稀释至100 mL,则 R = 10 0 - 2 5 = 0 . 75 V 1 , K , V 0 ———同步骤44.1.4.5、44.1.4.6和44.1.4.7; ρ ———耗氧量的质量浓度(以 O 2 计),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c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V 3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8 ———与1.00 mL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 c (1/5KMnO 4 )=1.000 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氧质量。
当采用100 mL 水样时,本法定量限为0.05 mg/L,最高可测定耗氧量为5.0 mg/L(以 O 2 计)。
高锰酸钾在碱性溶液中将还原性物质氧化,酸化后过量高锰酸钾用草酸钠溶液滴定。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同44.1.3。
吸取100.0mL 水样于250mL 处理过的锥形瓶内(处理方法见44.1.4.1),加入0.5mL 氢氧化钠溶液(44.2.2.1)及10.00 mL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于沸水浴中准确加热30 min。取下锥形瓶,趁热加入 5 mL 硫酸溶液及10.00 mL 草酸钠标准工作溶液,振摇均匀至红色褪尽。由滴定管滴加高锰酸钾标准溶液(44.1.2.4)至淡红色,即为终点。记录用量 V 1 (mL)。 按44.1.4.6计算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校正系数。 如水样需水稀释后测定,按44.1.4.7 计算100 mL 水的耗氧量,记录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消耗量 V 0 (mL)。
同44.1.5。
当采用100 mL 水样时,本法最高可测定耗氧量为5.0 mg/L(以 O 2 计)。
- 吡唑啉酮光谱法
在pH=7.0的溶液中,用氯胺 T 将氰化物转变为氯化氰,再与异烟酸-吡唑啉酮作用,生成蓝色染 料,比色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 H 6 O 6 ):固体。
3 COO) 2 ·2H 2 O],溶于水中,并稀释至 500 mL。
2 PO 4 )和 35.5g 磷酸氢二钠 (Na 2 HPO 4 )溶于水中,并稀降至1000 mL。
6 H 5 O 2 N),溶于24 mL 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水稀释至100 mL;另称取0.25g吡唑啉酮(C 10 H 10 N 2 O),溶于20 mLN-二甲基甲酰胺{[HCON(CH 3 ) 2 ]}中。合并两种溶液,混匀。
7 H 7 SO 2 NClNa·3H 2 O),溶于水中,并稀释至 100 mL。临用时配制。 注:氯胺T 的有效氯含量对本方法影响很大。氯胺T 有效氯含量为22% 以上。必要时需用碘量法测定有效氯含量后再用。
c (AgNO 3 )=0.0192 mol/L]:称取3.2617g硝酸银(AgNO 3 ),溶于水中,并定容至1000 mL。参照37.1.2.9步骤对其进行标定。1.00mL 相当于1.00mg氰化物(以 CN - 计)。
ρ (CN - )=100μg/mL] 配制:称取0.25g氰化钾(KCN),溶于水中,并定容至1000 mL。此溶液每毫升约含0.1 mg氰化物。其准确浓度可在使用前用硝酸银溶液标定,计算溶液中氰化物的含量。再用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成 ρ (CN - )=1.00μg/mL 的标准工作溶液。 标定:吸取10.00mL 氰化钾溶液于100mL 锥形瓶中,加入1mL 氢氧化钠溶液使pH 在11以上, 加入0.1 mL 试银灵指示剂,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消耗硝酸银溶液的毫升数即为该10.00 mL 氰化钾标准溶液中氰化物(以 CN - 计)的毫克数。 警告 ——— 此溶液剧毒!
12 H 12 NO 2 S 2 )溶于100 mL 丙酮中。
量取250 mL 水样(氰化物含量超过20μg时,可取适量水样,加水稀释至250mL)置于500mL 全玻璃蒸馏器内,加入数滴甲基橙指示剂,再加5 mL 乙酸锌溶液,加入1g~2g固体酒石酸。此时溶液颜色由橙黄变成橙红,迅速进行蒸馏。蒸馏速度控制在2 mL/min~3 mL/min。收集馏出液于50 mL 具塞比色管中(管内预先放置5 mL 氢氧化钠溶液作吸收液),务必使冷凝管下端插入吸收液中。收集 馏出液至50 mL,混合均匀。 吸取10.0 mL 馏出液,置于25 mL 具塞比色管中。另取25 mL 具塞比色管9支,分别加入氰化钾标准工作溶液0 mL、0.10 mL、0.20 mL、0.40 mL、0.60 mL、0.80 mL、1.00 mL、1.50mL 和2.00mL,加氢氧化钠溶液至10.0 mL。 向水样管和标准管中各加5.0 mL 磷酸盐缓冲溶液。置于37 ℃左右恒温水浴中,加入0.25 mL 氯胺T 溶液,加塞混合,放置5 min,然后加入5.0 mL 异烟酸-吡唑啉酮溶液,加水至25 mL,混匀。于 25 ℃~40 ℃放置40 min。 于波长638nm 处,用3cm 比色皿,以水作参比,测量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试样管中氰化物质量。
试样中氰化物含量按式(91)计算: (CN - ) m × V 1 …………………………(91 ) 式中: ρ =V ×V 2 ρ (CN - )———水样中氰化物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管中氰化物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1 ———馏出液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2 ———比色所用馏出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02 mg/L。
- 巴比妥酸光谱法
水样中的氰化物经蒸馏后被碱性溶液吸收,与氯胺 T 的活性氯作用生成氯化氰,再与异烟酸-巴比妥酸试剂反应生成紫蓝色化合物,于波长600nm 处比色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 H 6 O 6 ):固体。
2 PO 4 ),溶 于水中,并 稀释至 100 mL。
5 H 5 O 2 N)和1.0g巴比妥酸(C 4 H 4 N 2 O 3 ),加到 100 mL60 ℃~70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搅拌至溶解,冷却后加水至100 mL。此试剂pH 约为12,呈无色或极浅黄色,于冰箱中可保存1个月。
φ (C 2 H 5 OH)=95%]中。
注:试验表明溶液pH 在5~8 范围内,加入缓冲液后可使显色液pH 在5.6~6.0 之间。在此条件下吸光度最大且稳定。
注:溶液在25 ℃显色15 min可获最大吸光度并能稳定30 min。
试样中氰化物含量度按式(92)计算: (CN - ) m × V 1 …………………………(92 ) 式中: ρ =V ×V 2 ρ (CN - )———水样中氰化物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管中氰化物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1 ———馏出液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2 ———比色所用馏出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02 mg/L。
在pH 约4的弱酸条件下,水中氰化物经流动注射仪进行在线蒸馏,通过膜分离器分离,然后用连 续流动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含有乙酸锌的酒石酸作为蒸馏试剂,使氰化铁沉淀,去除铁氰化物或亚铁氰化物的干扰,非化合态的氰在pH<8的条件下与氯胺 T 反应,转化成氯化氰(CNCl);氯化氰与异烟酸-巴比妥酸试剂反应,形成紫蓝色化合物,于波长600nm 处进行比色测定。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1000 mL,密闭保存在塑料容器中。临用时配制。
2 PO 4 ),溶于800 mL 水中并稀释至1000 mL,需要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可保持1月内稳定。
7 H 7 SO 2 NClNa·3H 2 O)溶于500mL 水中,临用时配制。
4 H 4 N 2 O 3 )和13.6g异烟酸(C 6 H 5 O 2 N),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在60 ℃~ 70 ℃搅拌直到完全溶解,用水稀释至1000 mL。可保持1周内稳定。
3 COO) 2 ·2H 2 O],溶于800 mL 水,当乙酸锌完全溶解后,加入13.21g酒石酸(C 4 H 6 O 6 ),搅拌至完全溶解,用水稀释至1000 mL,可保持1 周内稳定。
ρ (CN - )=0.50μg/mL]:称取0.25g氰化钾(KCN),溶于水中,并定容至1000mL。此溶液每毫升约含0.1mg氰化物。其准确浓度在使用前按照45.1.2.9进行标定,计算溶液中氰化物的含量。再用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成 ρ (CN - )=0.50μg/mL 的标准工作溶液。
1.0 mL、2.0mL、4.0mL、6.0mL 及10.0mL,用载液定容至刻度,其质量浓度分别为0μg/L、2.0μg/L、 5.0μg/L、10μg/L、20μg/L、30μg/L 及50μg/L,以载液做空白。
参考仪器说明书,开机,调整流路系统,输入系统参数,确定分析条件,并将工作条件调整至测氰化物的最佳测定状态。仪器参考条件见表24。 表 24 流动注射分析仪的参考测试参数 自动进样器 蠕动泵 加热蒸溜装置 流路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 初始化 正常 转速设为35级,转动平稳 蒸溜部分:稳定于145 ℃ ±1 ℃; 显色部分:稳定于60 ℃ ±1 ℃ 无泄漏, 试剂流动平稳 基线平直
注:所列测量范围受不同型号仪器的灵敏度及操作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时,可酌情改变上述测量其他。
以所测试样的吸光度,从校准曲线或回归方程中查得试样溶液中氰的质量浓度(mg/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2.0μg/L(以 CN - 计)。
46 . 1 4 - 氨基安替比林三氯甲烷萃取光谱法 46 . 1 . 1 原理 在pH=10.0±0.2和有氧化剂铁氰化钾存在的溶液中,酚与4-氨基安替比林形成黄色的安替比林染料,用三氯甲烷萃取后比色定量。酚的对位取代基可阻止酚与安替比林的反应,但羟基(—OH)、卤素、磺酰基(—SO 2 H)、羧基(—COOH)、甲氧基(—OCH 3 )除外。此外,邻位硝基也阻止反应,间位硝基部分地阻止反应。 46 . 1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6 . 1 . 2 . 1 无酚水:于水中加入氢氧化钠至pH 为12 以上,进行蒸馏。在碱性溶液中,酚形成酚钠不被蒸出(本法所用的水不得含酚及游离余氯)。 46 . 1 . 2 . 2 三氯甲烷。 46 . 1 . 2 . 3 硫酸铜溶液(100g/L):称取10g硫酸铜(CuSO 4 ·5H 2 O),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 46 . 1 . 2 . 4 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pH=9.8):称取 20g 氯化铵(NH 4 Cl),溶于 100 mL 氨水( ρ 20 = 0.88g/mL)中。 46 . 1 . 2 . 5 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20g/L):称取2.0g4-氨基安替比林(4-AAP,C 11 H 13 ON 3 )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储于棕色瓶中,临用时配制。 46 . 1 . 2 . 6 铁氰化钾溶液(80g/L):称取8.0g铁氰化钾[K 3 Fe(CN) 6 ],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mL。储于棕色瓶中,临用时配制。 46 . 1 . 2 . 7 溴酸钾-溴化钾溶液[ c (1/6KBrO 3 )=0.1 mol/L]:称取2.78g干燥的溴酸钾(KBrO 3 ),溶于水中,加入10g溴化钾(KBr),并稀释至1000 mL。 46 . 1 . 2 . 8 淀粉溶液(5g/L):称取0.5g可溶性淀粉,用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加刚煮沸的水至100 mL。冷却后加入0.1g水杨酸或0.4g氯化锌,保存备用。 46 . 1 . 2 . 9 硫酸溶液(1+9)。 46 . 1 . 2 . 10 酚标准溶液 46 . 1 . 2 . 10 . 1 苯酚的精制:吸取苯酚于具空气冷凝管的蒸馏瓶中,加热蒸馏,收集182 ℃~184 ℃的馏出部分。精制酚冷却后应为白色,盖严储于冷暗处。 46 . 1 . 2 . 10 . 2 酚标准储备溶液 配制:称取1g白色精制苯酚(C 6 H 5 OH),溶解于1000 mL 水中,标定后保存于冰箱中。 标定:吸取25.00 mL 待标定的酚标准储备溶液,置于250 mL 碘量瓶中。加入100 mL 水,然后准 确加入25.00 mL 溴酸钾-溴化钾溶液。立即加入5 mL 盐酸( ρ 20 酚标准溶液(以苯酚计)含量按式(93)计算: ( V 0 - V 1 ) × 0 . 05 0 0 × 1 5 . 6 8 × 1 00 0 (C H OH) = 式中: ρ 6 5 25 = ( V 0 -V 1 ) × 31 . 36 (93 ) ρ (C 6 H 5 OH)———酚标准溶液(以苯酚计)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V 0 ———试剂空白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1 ———酚标准储备溶液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15.68 ———与1.00 m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c (Na 2 S 2 O 3 )=1.000 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苯酚的质量。 46 . 1 . 2 . 10 . 3 酚标准工作溶液[ ρ (C 6 H 5 OH)=1μg/mL]:临用时将酚标准储备溶液用水先稀释成 [ ρ (C 6 H 5 OH)=10μg/mL],再用此液稀释成[ ρ (C 6 H 5 OH)=1μg/mL]。 46 . 1 . 2 . 11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c (Na 2 S 2 O 3 )=0.0500 mol/L],将经过标定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用适量的水稀释至0.0500 mol/L。 配制:称取25g硫代硫酸钠(Na 2 S 2 O 3 ·5H 2 O)溶于1000 mL 煮沸放冷的水中,此溶液的浓度为 0.1 mol/L。加入0.4g氢氧化钠或0.2g无水碳酸钠,储存于棕色瓶内,7d~10d后进行标定。 标定:称取碘酸钾(KIO 3 )在105 ℃下烘烤1h。置于硅胶干燥器中冷却30min。准确称取2份,各约0.15g,分别放入250 mL 碘量瓶中,每瓶中各加入100 mL 水使碘酸钾溶解,再各加3g 碘酸钾及 10 mL 冰乙酸,在暗处静置5 min,用待标定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直至溶液呈淡黄色,加入1 mL 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恰使蓝色褪去为止,记录用量。 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按式(94)计算(以两次平均值表示结果): 式中: c (Na 2 S 2 O 3 ) m × 0 . 03567 …………………………(94 ) c (Na 2 S 2 O 3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 ———碘酸钾的质量,单位为克(g); V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消耗量,单位为毫升(mL); 0.03567 ———与1.00m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c (Na 2 S 2 O 3 )=1.000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 KIO 3 质量。 46 . 1 . 3 仪器和设备 46 . 1 . 3 . 1 分光光度计。 46 . 1 . 3 . 2 全玻璃蒸馏器:500 mL。 46 . 1 . 3 . 3 具塞比色管:10 mL。 46 . 1 . 3 . 4 容量瓶:250 mL。 46 . 1 . 3 . 5 分液漏斗:500 mL。 46 . 1 . 4 分析步骤 46 . 1 . 4 . 1 水样处理 量取250mL 水样,置于500mL 全玻璃蒸馏瓶中。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硫酸溶液调pH 至4.0以 下,使水样由橘黄色变为橙色,加入5 mL 硫酸铜溶液及数粒玻璃珠,加热蒸馏。待蒸馏出总体积的 90%左右,停止蒸馏。稍冷,向蒸馏瓶内加入25 mL 水,继续蒸馏,直到收集250 mL 馏出液为止。 注 1 :由于酚随水蒸气挥发,速度缓慢,收集馏出液的体积应与原水样体积相等。试验证明接收的馏出液体积若不与原水样相等,将影响回收率。 注 2 :不得用橡胶塞、橡胶管连接蒸馏瓶及冷凝器,否则可能出现阳性干扰。 46 . 1 . 4 . 2 测定 将水样馏出液全部转入 500 mL 分液漏斗中,另取酚标准工作溶液 0 mL、0.50 mL、1.00 mL、 2.00 mL、4.00 mL、6.00 mL、8.00 mL 和10.00 mL,分别置于预先盛有100 mL 水的500 mL 分液漏斗内,最后补加水至250 mL。 向各分液漏斗内加入2mL 氨水-氯化铵缓冲液,混匀。再各加1.5mL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混匀,最后加入1.5 mL 铁氰化钾溶液,充分混匀,准确静置10 min。加入10.0 mL 三氯甲烷,振摇2 min,静置分层。在分液漏斗颈部塞入滤纸卷将三氯甲烷萃取溶液缓缓放入干燥比色管中。 于波长460nm 处,用2cm 比色皿,以三氯甲烷为参比,测量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从校准曲线上查出酚的质量。 注 1 :各种试剂加入的顺序不能随意更改。4-AAP 的加入量必须准确,以消除4-AAP 可能分解生成的安替比林红, 使空白值增高所造成的误差。 注 2 :4-AAP 与酚在水溶液中生成的红色染料萃取至三氯甲烷中可稳定4h。时间过长颜色由红变黄。 46 . 1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挥发性酚含量按式(95)计算: 式中: ρ (C 6 H 5 OH) …………………………(95 ) ρ (C 6 H 5 OH)———水样中挥发性酚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的试样管中挥发性酚的质量(以苯酚计),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46 . 1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46 . 1 . 7 其他 本法定量限为0.002 mg/L 酚。 46 . 2 流动注射在线蒸馏法 46 . 2 . 1 原理 试样通过流动注射仪被带入连续流动的载液流中,与磷酸混合后进行在线蒸馏;含有挥发酚物质的蒸馏液与连续流动的4-氨基安替比林及铁氰化钾混和,挥发酚被铁氰化物氧化生成醌物质,再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形成黄色物质,于波长500nm 处进行比色测定。 46 . 2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6 . 2 . 2 . 1 硫酸亚铁铵溶液(1.1g/L):称取0.55g 硫酸亚铁铵[Fe(NH 4 ) 2 (SO 4 ) 2 ·6H 2 O]于含有 0.5 mL 浓硫酸( ρ 20 46 . 2 . 2 . 2 氢氧化钠溶液 (40g/L):称 取 20g 氢氧化钠 (NaOH)于 250 mL 水中,冷 却后稀释至 500 mL。密闭保存。 46 . 2 . 2 . 3 磷酸溶液(2.92mol/L):吸取300mL 水,然后加入100mL 磷酸( ρ 20 46 . 2 . 2 . 4 4-氨基安替比林显色剂(1.0g/L):称取0.5g4-氨基安替比林(4-AAP,C 11 H 13 ON 3 )溶于水中并稀释至500 mL,保存在玻璃容器中,临用时配制。 46 . 2 . 2 . 5 铁氰化钾缓冲液(2.0g/L):称取2.0g铁氰化钾[K 3 Fe(CN) 6 ],3.1g硼酸(H 3 BO 3 )和3.75g氯化钾(KCl)于800 mL 水中,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到溶液的pH 值达到10.3,稀释至1000 mL,混匀。保存在玻璃容器中,可保持1周内稳定。 46 . 2 . 2 . 6 挥发酚标准工作溶液[ ρ (C 6 H 5 OH)=1.0 mg/L]:同46.1.2.10。 注:可以根据不同仪器或型号的要求调整各种试剂的配制浓度。 46 . 2 . 3 仪器和设备 46 . 2 . 3 . 1 流动注射分析仪:挥发酚反应单元和模块、500nm 比色检测器、自动进样器、多通道蠕动泵、数据处理系统。 46 . 2 . 3 . 2 玻璃器皿:容量瓶、移液管均为 A 级。 46 . 2 . 4 分析步骤 46 . 2 . 4 . 1 标准系列的制备:吸取挥发酚标准工作溶液0 mL、0.20 mL、0.50 mL、1.00 mL、2.00 mL、 3.00 mL 及5.00mL 置于7个100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其质量浓度分别为0μg/L、2.0μg/ L、5.0μg/L、10.0μg/L、20.0μg/L、30.0μg/L 及50.0μg/L。 46 . 2 . 4 . 2 仪器操作 参考仪器说明书,输入系统参数,确定分析条件,并将工作条件调整至测挥发酚最佳状态。仪器参 考条件见表25。 表 25 仪器参考条件 自动进样器 蠕动泵 加热蒸溜装置 流路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 初始化正常 转速设为35级,转动平稳 加热温度稳定于145 ℃ ±1 ℃ 无泄漏,试剂流动平稳 基线平直 46 . 2 . 4 . 3 测定:流路系统稳定后,依次测定标准系列及试样。 注:所列测量其他受不同型号仪器的灵敏度及操作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时,可酌情改变上述测量范围。 46 . 2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所测试样的吸光度,从校准曲线或回归方程中查得试样溶液中挥发酚的质量浓度(mg/L)。 46 . 2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46 . 2 . 7 其他 本法定量限为2.0μg/L。
亚甲蓝染料在水溶液中与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形成易被有机溶剂萃取的蓝色化合物,未反应的亚甲蓝则仍留在水溶液中,根据有机相蓝色的强度,测定阴离于合成洗涤剂的含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16 H 18 ClN 3 ·3H 2 O),溶于500mL 水中,加入6.8mL 硫酸 ( ρ 20 2 PO 4 ·H 2 O),用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 mL。
ρ 20 1000 mL。
c (1/2 H 2 SO 4 )=0.5 mol/L]:吸取2.8 mL 硫酸( ρ 20
ρ (DBS)=1 mg/mL]:称取0.5000g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简称 DBS,C 12 H 25 -C 6 H 4 SO 3 Na),溶于水中,定容至500 mL。
ρ (DBS)=10μg/mL]:吸取10.00 mL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标准储备溶液(47.1.2.6)于1000 mL 容量瓶,用水定容。 注:十二烷基苯磷酸钠标准溶液需用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配制。如无纯品,可用市售阴离子型洗衣粉提纯。方法如下: 将洗衣粉用热的乙醇[ φ (C 2 H 5 OH)=95%]处理,滤去不溶物。再将滤液加热挥发去除部分乙醇,过滤,弃去滤液。将滤渣再溶于少量热的乙醇中,过滤,如此重复3次。然后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乙醇溶液中加等体积的水,用相当于溶液三分之一体积的石油醚(沸程30 ℃ ~60 ℃)萃洗,分离出石油醚相,按同样步骤连续用石油醚洗涤5次,弃去石油醚。最后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乙醇溶液蒸发至干,在105 ℃ 烘烤,得到白色或淡黄色固体,即为纯品。
20 H 14 O 4 ),溶于乙醇[ φ (C 2 H 5 OH)=95%]中并稀释至 100 mL。
水样体积。此时标准系列的体积也应一致;若多于100μg时,应减少水样体积,并稀释至50 mL)。另取125 mL 分液漏斗 7 个,分 别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标准工作溶液 0 mL、0.50 mL、1.00 mL、 2.00 mL、3.00 mL、4.00 mL 和5.00 mL,用水稀释至50 mL。
滴加入硫酸溶液,使红色刚褪去。加入5mL 三氯甲烷及10mL 亚甲蓝溶液,猛烈振摇30s,放置分层。若水相中蓝色耗尽,则应另取少量水样重新测定。将三氯甲烷相放入第二套分液漏斗中。
试样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含量按式(96)计算: 式中: ρ (DBS) …………………………(96 ) ρ (DBS)———水样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50 mg/L。
水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与Ferroin(Fe 2+ 与二氮杂菲形成的配合物)形成橙红色离子缔合物,可被三氯甲烷萃取,其颜色深浅与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含量成线性关系,于510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12 H 8 N 2 ·H 2 O),溶于水中,加 2滴盐酸( ρ 20
4 C 2 H 3 O 2 ),溶于150 mL 水中,加入700 mL 冰乙酸酸,混匀。
2 OH·HCl)和0.211g硫酸亚铁铵[Fe(NH 4 ) 2 (SO 4 ) 2 ·6H 2 O]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
ρ (DBS)=10μg/mL]:同47.1.2.7。
5.00 mL,加水至100 mL。
10mL 三氯甲烷。每加入一种试剂均需摇匀。萃取振摇2 min,静置分层,于分液漏斗颈部塞入一小团脱脂棉,分出三氯甲烷相于干燥的10 mL 比色管中,供测定。
试样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含量按式(97)计算: 式中: ρ (DBS) …………………………(97 ) ρ (DBS)———水样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25 mg/L。
用四氯化碳萃取水中的油类物质,然后将萃取液用硅酸镁吸附,经脱除动植物油等极性物质后,测定矿物油类。 矿物油类的含量由波数分别为2930cm -1 (CH 2 基团中 C—H 键的伸缩振动)、2960cm -1 (CH 3 基团中 C—H 键的伸缩振动)和3030cm -1 (芳香环中 C—H 键的伸缩振动)谱带处的吸光度 A 2930 、 A 2960 和 A 3030 进行计算。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4 ):在2600cm -1 ~3300cm -1 之间扫描,其吸光度应不超过0.03(1cm 比色皿、空气池作参比)。 警告 ——— 四氯化碳有毒,操作时要谨慎小心,并在通风橱内进行。
200 ℃后,移入干燥器中冷至室温,于磨口玻璃瓶内保存。使用时,称取适量的干燥硅酸镁于磨口玻璃瓶中,根据干燥硅酸镁的重量,按6%(质量比)的比例加适量的蒸馏水,密塞并充分振荡数分钟,放置约 12h后使用。
2 SO 4 ):在高温炉内300 ℃ 加热2h,冷却后装入磨口玻璃瓶中,干燥器内保存。
ρ 20
2 (SO 4 ) 3 ·18H 2 O)溶液(130g/L)。
3 (CH 2 ) 14 CH 3 ]。
6 H 5 CH 3 )。
-1 ~2400cm -1 之间进行扫描操作,并配1cm 和4cm 带盖石英比色皿。
油类物质要单独采样,不允许在实验室内再分样。采样时,应连同表层水一并采集,并在试样瓶上作一标记,用以确定试样体积。当只测定水中乳化状态和溶解性油类物质时,应避开漂浮在水体表面的油膜层,在水面下20cm~50cm 处取样。当需要报告一段时间内油类物质的平均浓度时,应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分别采样而后分别测定。
试样如不能在24h内测定,采样后应加盐酸酸化至pH≤2,并于2 ℃~5 ℃下冷藏保存。
将一定体积的水样全部倾入分液漏斗中,加盐酸酸化至pH≤2,用20 mL 四氯化碳洗涤采样瓶后移入分液漏斗中,加约20g氯化钠,充分振荡2min,并经常开启活塞排气。静置分层后,将萃取液经已放置约10 mm 厚度无水硫酸钠的玻璃砂芯漏斗流入容量瓶内,用20 mL 四氯化碳重复萃取一次。取适量的四氯化碳洗涤玻璃砂芯漏斗,洗涤液一并流入容量瓶,加四氯化碳稀释至标线定容,并摇匀。
水样中矿物油类含量较低时,采用絮凝富集萃取法。 往一定体积的水样中加25mL硫酸铝溶液并搅匀,然后边搅拌边逐滴加入25 mL 氢氧化钠溶液,待形成絮状沉淀后沉降30min,虹吸法弃去上层清液,加适量的盐酸溶液溶解沉淀,以下步骤按48.1.4.3.1进行。
取适量的萃取液通过硅酸镁吸附柱,弃去前约5 mL 的滤出液,余下部分接入玻璃瓶用于测定矿物油类。如萃取液需要稀释,应在吸附前进行。
称取3g硅酸镁吸附剂,倒入50 mL 磨口锥形瓶。加约30 mL 萃取液,密塞。将锥形瓶置于康氏振荡器上,以不小于200次/min的速度连续振荡20 min。将振荡吸附后的萃取液经玻璃砂芯漏斗过滤,滤出液接入玻璃瓶用于测量矿物油类。如萃取液需要稀释,应在吸附前进行。 注:经硅酸镁吸附剂处理后,由极性分子构成的动、植物油被吸附,而非极性的矿物油类不被吸附。某些非动、植物油的极性物质(如含有—C=O、—OH 基团的极性化学品等)同时也被吸附,当水样中明显含有此类物质时.可在测试报告中加以说明。
以四氯化碳作参比溶液,使用适当光程的比色皿,在3400cm -1 ~2400cm -1 之间对硅酸镁吸附后滤出液(48.1.4.4)进 行扫描,于 3300cm -1 ~2600cm -1 之间划一直线作基线,在 2930cm -1 、 2960cm -1 和3030cm -1 处测量硅酸镁吸附后滤出液(48.1.4.4)的吸光度 A 2930 、 A 2960 和 A 3030 ,并计算矿物油类的含量。
以四氯化碳为溶剂,分别配制100mg/L 正十六烷、100mg/L 姥鲛烷和400mg/L 甲苯溶液。用四氯化碳作参比溶液,使用 1cm 比色皿,分别测量正十六烷、姥鲛烷和甲苯三种溶液在 2930cm -1 、 2960cm -1 、3030cm -1 处的吸光度 A 2930 、 A 2960 和 A 3030 。 正十六烷、姥鲛烷和甲苯三种溶液在上述波数处的吸光度均服从于式(98),由此得出的联立方程式 经求解后,可分别得到相应的校正系数 X 、 Y 、 Z 和 F 。 式中: ρ=X ×A 2930 +Y ×A 2960 +Z ( A 3030 - A 2 93 0 ) (98 ) ρ ———萃取溶剂中化合物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X 、 Y 、 Z ———与各种 C—H 键吸光度相对应的系数; A 2930 、 A 2960 和 A 3030 ———各对应波数下测得的吸光度; F ——— 脂肪烃对芳香烃影响的校正因子,即正十六烷在2930cm -1 和3030cm -1 处的吸光度之比。 对于正十六烷(H)和姥鲛烷(P),由于其芳香烃含量为零,即 A A 2 93 0 3030 - F 则有式(99)、式(100)、式(101): F =A 2930 (H)/ A 3030 (H) (99 ) ρ (H) 2930 (H) +Y ×A 2960 (H) (100 ) ρ (P) 2930 (P) +Y ×A 2960 (P) (101 ) 由式(99)可得 F 值,由式(100)和式(101)可得 X 和 Y 值,其中 ρ (H)和 ρ (P)分别为测定条件下正十六烷和姥鲛烷的浓度(mg/L)。 对于甲苯(T),其质量浓度按式(102)计算。 ρ (T) (T) +Y ×A (T) +Z [ A (T) - A 2 93 0 ( T ) 102 ) F ] ………( 由式(102)可得 Z 值,其中 ρ (T)为测定条件下甲苯的浓度(mg/L)。 可采用异辛烷代替姥鲛烷、苯代替甲苯,以相同方法测定校正系数。两系列物质在同一仪器相同波数下的吸光度不一定完全一致,但测得的校正系数变化不大。
分别准确量取纯正十六烷、姥鲛烷和甲苯,按5∶3∶1(体积比)的比例配成混合烃。 使用时根据所需浓度,准确称取适量的混合烃,以四氯化碳为溶剂配成适当浓度范围(如5 mg/L、 40 mg/L、80 mg/L 等)的混合烃系列溶液。 按48.1.4.5.1在2930cm -1 、2960cm -1 和3030cm -1 处分别测量混合烃系列溶液的吸光度 A 2930 、 A 2960 和 A 3030 ,按式(101)计算混合烃系列溶液的浓度,并与配制值进行比较,如混合烃系列溶液浓度测定值的回收率在90% ~110%,则校正系数可采用,否则应重新测定校正系数并检验,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采用异辛烷代替姥鲛烷、苯代替甲苯测定校正系数时,用正十六烷、异辛烷和苯按65∶25∶10(体积比)的比例配制混合烃,然后按相同方法检验校正系数。
以水代替试样,加入与测定时相同体积的试剂,并使用相同光程的比色皿,按48.1.4.5.1 中有关步骤进行空白试验。
试样中矿物油类的含量按式(103)计算: ρ= [ X ×A +Y ×A +Z ( A - A 2 93 0 )] V 0 × D × l ………(103 ) 式中: 3030 F × V ×L ρ ———矿物油类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X 、 Y 、 Z 、 F ———校正系数; A 2930 、 A 2960 和 A 3030 ———各对应波数下测得硅酸镁吸附后滤出液的吸光度; V 0 ———萃取溶剂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D ———萃取液稀释倍数; l ———测定校正系数时所用比色皿的光程,单位为厘米(cm);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L ———测定水样时所用比色皿的光程,单位为厘米(cm)。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取样体积为500mL,使用4cm 的比色皿时,方法的最低检测质量为0.1mg/L;取样体积为5L,通过富集后其定量限为0.01 mg/L。
本方法利用油类物质的甲基(—CH 3 )和亚甲基(—CH 2 )在近红外区(2930cm -1 或3.4μm)的特征吸收进行测定。
-1 ~2700cm -1 之间进行扫描操作,并配适当光程的带盖石英比色皿。
同48.1.4.1和48.1.4.2。
同48.1.4.3。
同48.1.4.4。
以四氯化碳作参比溶液,使用适当光程的比色皿,从3200cm -1 ~2700cm -1 分别对标准油使用液、硅酸镁吸附后滤出液(48.2.4.3)进行扫描,在扫描区域内划一直线作基线,测量在2930cm -1 处的最大吸收峰值,并用此吸光度减去该点基线的吸光度。以标准油使用液的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 标,绘制校准曲线。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硅酸镁吸附后滤出液(48.2.4.3)中矿物油类的含量。
按仪器规定调整和校正仪器,根据仪器的测量步骤,测定硅酸镁吸附后的滤出液(48.2.4.3)中矿物油类的质量。 48 . 2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矿物油类的含量按式(104)计算: 式中: ρ= ρ 1 × V 0 × D …………………………(104 ) ρ ———水样中矿物油类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1 ———仪器测得硅酸镁吸附后滤出液中矿物油类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V 0 ———萃取溶剂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D ———萃取液稀释倍数;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48 . 2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48 . 2 . 7 其他 本法定量限为0.05 mg/L。 48 . 3 称量法 48 . 3 . 1 原理 水样经硫酸酸化后用石油醚萃取,然后蒸发去除石油醚,称量。计算水中矿物油的含量,此法测定的是酸化试样中可被石油醚萃取的、且在试验过程中不挥发的物质的总量。溶剂去除时,使得轻质油有明显损失。由于石油醚对油有选择地溶解,因此,石油的较重成分中可能含有不为溶剂萃取的物质。 48 . 3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8 . 3 . 2 . 1 硫酸( ρ 20 48 . 3 . 2 . 2 石油醚(沸程30 ℃~60 ℃):经70 ℃水浴重蒸馏。 48 . 3 . 2 . 3 无水硫酸钠:于250 ℃干燥1h~2h。 48 . 3 . 2 . 4 氯化钠饱和溶液。 48 . 3 . 3 仪器和设备 48 . 3 . 3 . 1 分液漏斗:1000 mL。 48 . 3 . 3 . 2 恒温箱。 48 . 3 . 3 . 3 水浴锅。 48 . 3 . 4 分析步骤 48 . 3 . 4 . 1 将试样瓶中的水样全部倾入1000 mL 分液漏斗中。记录瓶上标示的水样体积。加入5 mL硫酸,摇匀,放置15 min。如采样瓶壁上有沾着的矿物油,应先用石油醚洗涤水样瓶,将石油醚并入分 液漏斗中。 48 . 3 . 4 . 2 每次用20mL 石油醚,充分振摇萃取5min,连续萃取2次~3次,弃去水样,合并石油醚萃取液于原分液漏斗中。每次用20 mL 氯化钠饱和溶液洗涤石油醚萃取液2次~3次。 48 . 3 . 4 . 3 将石油醚萃取液移入150 mL 锥形瓶中,加入5g~10g无水硫酸钠脱水,放置过夜。用预先以石油醚洗涤的滤纸过滤,收集滤液于经70 ℃干燥至恒量的烧杯中,用少量石油醚依次洗涤锥形瓶、无水硫酸钠和滤纸,合并洗液于滤液中。 48 . 3 . 4 . 4 将烧杯于70 ℃水浴上蒸去石油醚,并于70 ℃恒温箱中干燥1h,取出烧杯于干燥器内冷却 30 min后称量(只需一次称量,不必称至恒重)。 48 . 3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矿物质油的含量按式(105)计算。 ( m 1 - m 0 ) × 1 00 0 ρ (B) 1000 (105 ) 式中: ρ (B)———水中矿物油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1 ———烧杯和萃取物质量,单位为克(g); m 0 ———烧杯质量,单位为克(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48 . 4 紫外光谱法 48 . 4 . 1 原理 矿物油组成中所含的具有共轭体系的物质在紫外区有特征吸收。具苯环的芳烃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位于250nm~260nm;具共轭双健的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位于215nm~230nm。一般原油的两个吸收峰位于225和256nm。其他油品如燃料油、润滑油的吸收峰与原油相近,部分油品仅一个吸收峰。经精炼的一些油品如汽油则无吸收。因此在测定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标准,原 油和重质油可选 256nm。轻质油可选225nm,有条件时可从污染的水体中萃取或从污染源中取得测定的标准物。 48 . 4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8 . 4 . 2 . 1 无水硫酸钠:经400 ℃干燥1h,冷却后储存于密塞的试剂瓶中。 48 . 4 . 2 . 2 石油醚(沸程60 ℃~90 ℃或30 ℃~60 ℃):石油醚应不含芳烃类杂质。以水为参比在波长 256nm 的透光率应大于85%,否则应纯化。 注:石油醚脱芳烃方法——— 将60目~100目的粗孔微球硅胶和70目~120目中性层析用氧化铝于150 ℃ ~160 ℃加热活化4h,趁热装入直径2.5cm、长75cm 的玻璃柱中,硅胶层高60cm,覆盖5cm 氧化铝层。将石油醚通过该柱,收集流出液于洁净的试剂瓶中。 48 . 4 . 2 . 3 氯化钠。 48 . 4 . 2 . 4 硫酸溶液(1+1)。 48 . 4 . 2 . 5 矿物油标准储备溶液[ ρ (矿物油)=1 mg/mL]:称取100.0 mg标准矿物油,置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石油醚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48 . 4 . 2 . 6 矿物油标准工作溶液[ ρ (矿物油)=10μg/mL]:将矿物油标准储备溶液用石油醚稀释而成。 48 . 4 . 3 仪器和设备 48 . 4 . 3 . 1 紫外分光光度计:1cm 石英比色皿。 48 . 4 . 3 . 2 分液漏斗:1000 mL。 48 . 4 . 3 . 3 具塞比色管:10 mL。 48 . 4 . 4 分析步骤 将水样(500mL~1000mL)全部倾入1000mL 分液漏斗中,于每升水样中加入5mL 硫酸溶液和 20g氯化钠,摇动使溶解。用15mL 石油醚洗涤采样瓶,将洗涤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摇3min(注意放气),静置分层,将水样放入原采样瓶中,收集石油醚萃取液于25 mL 容量瓶中。 另取10 mL 石油醚按上述步骤再萃取一次,合并萃取液于25 mL 容量瓶中,加石油醚至刻度,摇匀。用无水硫酸钠脱水。 于8支10mL具塞比色管中,分别加入矿物油标准工作溶液0.20 mL、0.50 mL、1.00 mL、2.00 mL、 3.00 mL、5.00 mL、7.00 mL、10.0 mL,用石油醚稀释至刻度,配成含矿物油为0.20 mg/L、0.50 mg/L、 1.00 mg/L、2.00 mg/L、3.00 mg/L、5.00 mg/L、7.00 mg/L、10.0 mg/L 的标准系列。 于波长256nm 处,用1cm 石英比色皿,以石油醚为参比,测量试样和标准系列的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水样中的矿物油含量。 注:每次测量,包括标准液配制,萃取试样和参比溶剂均应使用同批石油醚。 48 . 4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矿物质油的含量按式(106)计算: 式中: ρ (B) 1 × V 1 …………………………(106 ) ρ (B)———水中矿物油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1 ———相当于标准的矿物油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V 1 ———萃取液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48 . 4 . 6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48 . 4 . 7 其他 本法定量限为0.005 mg/L。
水样中的溴酸盐和其他阴离子随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淋洗液进入阴离子交换分离系统(由保护柱和分析柱组成),根据分析柱对各离子的亲和力不同进行分离,已分离的阴离子流经阴离子抑制系统转化成具有高电导率的强酸,而淋洗液则转化成低电导率的水,由电导检测器测量各种阴离子组分的电导率,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或峰高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ρ (BrO 3- )=1.0 mg/mL]:准确称取0.1180g溴酸钠(基准纯或优级纯),用水溶解,并定容到100 mL 容量瓶中。置4 ℃冰箱备用,可使用6个月。
ρ (BrO 3- )=10.0 mg/L]:吸取5.00 mL 溴酸盐标准储备溶液,置于 500 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置于4 ℃冰箱下避光密封保存,可保存2周。
ρ (BrO 3- )=1.00 mg/L]:吸取10.0 mL 溴酸盐标准中间溶液,置于 100 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此标准工作溶液需当天新配。
ρ (EDA)=100 mg/mL]:吸取2.8 mL 乙二胺,用水稀释至25 mL,可保存 1个月。
阴离子保护柱:填料为乙烯乙基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50 mm×4 mm;阴离子分析柱:填料为乙烯乙基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官能团为烷醇季铵或烷基季铵,250 mm×4 mm;阴离子抑制器:电解自再生微膜抑制器;抑制器电流:75 mA;淋洗液流速:1.0 mL/min。 淋洗液梯度淋洗参考程序见表26。 表 26 淋洗液梯度淋洗参考程序 时间/min 氢氧化钾浓度/(mmol/L)
2.50mL、5.00mL、7.50mL、10.00 mL,用水稀释至刻度。此系列标准溶液浓度为5.00μg/L、10.0μg/L、 25.0μg/L、50.0μg/L、75.0μg/L、100μg/L,当天新配。将标准系列溶液分别进样,以峰高或峰面积 ( Y )对溶液的浓度( X )绘制校准曲线,或计算回归方程。
出峰顺序:1——— 氟化物;2——— 溴酸盐;3——— 氯化物;4——— 溴化物;5——— 硝酸盐;6——— 硫酸盐。 保留时间:氟化物 5.87 min,溴酸盐 8.76 min,氯化物 10.25 min,溴 化物 13.91 min,硝 酸盐 14.60 min,硫 酸盐 15.63 min。 图 6 混合标准溶液的色谱图
溴酸盐的含量(μg/L)可以直接在校准曲线上查得。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5μg/L。
水样中的溴酸盐和其他阴离子随碳酸盐系统淋洗液进入阴离子交换分离系统(由保护柱和分析柱组成),根据分析柱对各离子的亲和力不同进行分离,已分离的阴离子流经阴离子抑制系统转化成具有高电导率的强酸,而淋洗液则转化成低电导率的弱酸或水,由电导检测器测量各种阴离子组分的电导率,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或蜂高定量。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ρ (BrO 3- )=1.0 mg/mL]:同49.1.2.3。
ρ (BrO 3- )=10.0 mg/L]:同49.1.2.4。
ρ (BrO 3- )=1.00 mg/L]:同49.1.2.5。
ρ (EDA)=100 mg/mL]:同49.1.2.6。
2- )=1.0 mol/L]:准确称取10.60g无水碳酸钠(优级纯),用水溶解, ρ 3 于100 mL 容量瓶中定容。置4 ℃冰箱备用,可使用6个月。
ρ (NaOH)=1.0 mol/L]:准确称取4.00g氢氧化钠(优级纯),用水溶解,于 100 mL 容量瓶中定容。置4 ℃冰箱备用,可使用6个月。
ρ (HCO 3- )=1.0 mol/L]:准确称取8.40g碳酸氢钠(优级纯),用水溶解,于100 mL 容量瓶中定容。置4 ℃冰箱备用,可使用6个月。
ρ (H 2 SO 4 )=50 mmol/L]:吸取6.80 mL 浓 H 2 SO 4 ,移入装有800 mL 水的1000 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适用于化学抑制器)。
分析系统1———阴离子保护柱:填料为乙烯乙基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阴离子分析柱:填料为乙烯乙基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官能团为烷醇季铵或烷基季铵;阴离子抑制器:电解自再生微膜抑制器;抑制器电流:53 mA;淋洗液:7.2 mmol/L Na 2 CO 3 +2.0 mmol/L NaOH;淋洗液流速:1.00 mL/min。 分析系统2———阴离子保护柱:填料为乙烯乙基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阴离子分析柱:填料为乙烯 乙基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官能团为烷醇季铵或烷基季铵;阴离子抑制器:电解自再生微膜抑制器;淋洗液:3.2 mmol/L Na 2 CO 3 +1.0 mmol/L NaHCO 3 ;淋洗液流速:0.65 mL/min。
图 7 用 IonPacAS 9 -HC 分析柱分离的混合标准溶液的色谱图 ( 7 . 2 mmol / LNa 2 CO 3 +2 . 0 mmol / LNaOH 淋洗液,进样体积 100 μ L ) 表 27 IonPacAS 9 -HC 分析柱出峰顺序与保留时间 出峰顺序 名称 保留时间/min 浓度/(mg/L) 氟化物 溴酸盐 氯化物 亚硝酸盐 溴化物 硝酸盐 硫酸盐 图 8 用 MetrosepASupp 5 - 250 分析柱分离的混合标准溶液的色谱图 ( 3 . 2 mmol / LNa 2 CO 3 +1 . 0 mmol / LNaHCO 3 淋洗液,进样体积 40 μ L ) 表 28 MetrosepASupp 5 - 250 分析柱出峰顺序与保留时间 出峰顺序 名称 保留时间/min 浓度/(mg/L) 氟化物 溴酸盐 氯化物 亚硝酸盐 溴化物 硝酸盐 磷酸盐 硫酸盐
溴酸盐的含量(μg/L)可以直接在校准曲线上查得。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5μg/L。
硫化物与对二乙氨基苯胺及三氯化铁作用,生成稳定的可溶性亚甲蓝染料。颜色的深浅与硫化物含量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3 COO) 2 ·2H 2 O]溶 于水,并 稀释至 100 mL。
c (NaOH)=1 mol/L]:称取40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 mL。
5 ) 2 NC 6 H 4 NH 2 · H 2 SO 4 ]溶于50 mL 水中,加硫酸溶液(1+1)至100 mL,混匀,保存于棕色瓶中。
3 ·6H 2 O)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
c (1/2I 2 )=0.1 mol/L]:称取40g碘化钾(KI),加水25 mL 溶解,再加13g碘,搅拌使完全溶解,用水稀释至1000 mL,滴加3滴浓盐酸,盛于棕色瓶中,保存在暗处。
c (1/2I 2 )=0.01 mol/L]:由0.1 mol/L 碘溶液(50.1.2.5)稀释10倍而得。
c (Na 2 S 2 O 3 )=0.1000mol/L]:称取25g硫代硫酸钠(Na 2 S 2 O 3 ·5H 2 O)溶于煮沸放冷的水中,并加水稀释至1000 mL。加0.4g氢氧化钠或0.2g无水碳酸钠,储存在棕色瓶内,可保存数月。按下述方法标定浓度: 取碘酸钾(KIO 3 )在105 ℃烘烤1h,置于硅胶干燥器内冷却30 min,准确称取两份各约0.15g,精确到0.0001g,分别放入250mL 碘量瓶中。各加100mL 水,待碘酸钾溶解后,各加3g碘化钾,10mL冰乙酸,在暗处静置10 min,用待标定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淡黄色时,加入1 mL 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褪去为止。记录硫代硫酸钠溶液的用量,并按式(107)计算出硫代硫酸钠溶液的 浓度。 式中: c (Na 2 S 2 O 3 ) m × 0 . 03567 …………………………(107 ) c (Na 2 S 2 O 3 )———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 ———碘酸钾的质量,单位为克(g); V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用量,单位为毫升(mL); 0.03567 ———与1.00m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c (Na 2 S 2 O 3 )=1.000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 碘酸钾的质量。 两次标定结果之间相差不得大于0.2%。
c (Na 2 S 2 O 3 )=0.010 mol/L]:取经过标定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用煮沸冷却的水稀释成0.010 mol/L 的标准溶液。
2 S·9H 2 O),用少量水清洗表面,并用滤纸吸干。称取0.2g~0.3g,用煮沸放冷的水溶解并定容至250 mL(临用前制备并标定)。此溶液 1 mL 约含0.1 mg硫化物(S 2- )。标定方法如下: 取5 mL 乙酸锌溶液于250 mL 碘量瓶中,准确加入10.00 mL 硫化钠溶液及20.00 mL 碘溶液,同时用水代替硫化钠溶液做空白试验。各加5 mL(1+9)盐酸溶液,摇匀,于暗处放置15 min。加30 mL水,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淡黄色时,加1 mL 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为止。按式(108)计算每毫升硫化物溶液含S 2- 的毫克数。 ( V 1 - V 2 ) × c × 1 6 ρ (S 2- ) 1000 (108 ) 式中: ρ (S 2- )———硫化物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V 1 ———空白所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2 ———硫化钠溶液所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c ———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16 ———与1.00 m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c (Na 2 S 2 O 3 )=1.000 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 S 2- 质量; 1000 ———换算系数。
在500 mL 干净的硬质玻璃瓶中,加入1 mL 乙酸锌溶液和1 mL 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注入水样(近满,留少许空隙),盖好瓶塞,反复摇动混匀,密封,带回实验室测定。
2- 小于10μg),用水稀释至50 mL。
0.4 mL、0.6 mL、0.8 mL 和1.0 mL,加水至刻度,混匀。
试样中硫化物(S 2- )的含量按式(109)计算: ρ (S 2- ) ………………………(109 ) 式中: ρ (S 2- )———水样中硫化物(S 2- )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样中硫化物(S 2- )的含量,单位为微克(μ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0.01 mg/L。
水中硫化物与乙酸锌作用,生成碘化锌沉淀,将此沉淀溶解于酸中,在酸性溶液中,硫离子与标准碘液反应,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过量的碘。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c (NaOH)=1 mol/L]:称 取 40g 氢氧化钠 (NaOH)溶 于水中,并 稀释至1000 mL。
c (1/2I 2 )=0.025 mol/L]:由50.1.2.5碘溶液稀释。
ρ 20
c (Na 2 S 2 O 3 )=0.025 mol/L]:由50.1.2.9储备溶液稀释。
同50.1.4。
至溶液呈淡黄色时,加入1 mL 淀粉溶液(50.2.2.5),继续滴定至蓝色刚消失为止,记录硫代硫酸钠标准 溶液的用量。
试样中硫化物(S 2- )的含量按式(110)计算: ( V 1 - V 2 ) × c × 1 6 ρ (S 2- ) 1000 (110 ) 式中: ρ (S 2- )———水样中硫化物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V 1 ———空白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2 ———水样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c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16 ———与1.00 m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c (Na 2 S 2 O 3 )=1.000 mol/L]相当的以毫克为单位的 S 2- 的质量;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1000 ———换算系数。
本法适用于含量大于1 mg/L 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及其水源水中硫化物的测定。
在强酸性溶液中,磷酸盐与钼酸铵作用生成磷钼杂交酸,能被还原剂(氯化亚锡等)还原,生成蓝色的络合物,当磷酸盐的含量较低时,其颜色强度与磷酸盐的含量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2 ·2H 2 O)于5 mL 浓盐酸中,用水稀至 100 mL(此试剂不稳定,现用现配)。
ρ (HPO 2- )=0.01 mg/mL]:称取0.7165g 在105 ℃ 干燥的磷酸二氢钾 (KH 2 PO 4 ),溶于水中,并定容至1000 mL,吸取10.0 mL,用水准确定容至500 mL。
溶液,再摇匀,10 min后目视比色或于650nm 波长处测其吸光度。
10.00 mL,置于50 mL 比色管中,加水至50 mL,然后按水样测定步骤进行,目视比色或绘制校准曲线。
试样中磷酸盐的含量按式(111)计算: (HPO 2- ) 1 00 0 …………………………(111 ) 式中: ρ 4 V (HPO 2- )———水样中磷酸盐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 4 m ———从校准曲线上查出的水样中磷酸盐的含量,单位为毫克(mg);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10 mg/L。
β 放射性
矿泉水中总 β 放射性浓度一般较低,可用蒸发方式使水中放射性核素浓集到少量固体残渣上,再把固体残渣制成薄源测量总 β 放射性。 在固体介质中, β 射线有较强的自吸收作用,把测量源制成自吸收作用可以忽略的薄源,其对应的重量叫最大取样量。 若已知氯化钾标准源重量,浓缩后的水样残渣重量,水样体积,直接测量标准物和试样物的薄源的 β 放射性,便可计算出水中总 β 放射性浓度。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β 测量仪。
2次~3次,洗涤液转入坩埚中,在红外灯下蒸干。
a) 取一定量氯化钾,放入玛瑙研钵中研细,转入瓷蒸发皿,放入电热恒温干燥箱,在120 ℃ 下烘 30 min,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b) 用氯化钾粉末制成一系列厚度不等的测量源,分别在低本底 β 测量仪上测量 β 计数,算出不同厚度测量源的 β 计数率。 c) 以不同厚度的氯化钾测量源 β 净计数率对取样量(mg)作图,曲线开始弯曲处对应的取样量即为氯化钾标准源的最大取样量。 d) 制备试样源的最大取样量可以参考[(52.1.4.2.1c)]所述方法实际测定,也可以直接引用氯化钾标准源的最大取样量。
准确称取小于最大取样量的氯化钾,均 匀铺在测量试样盘内,氯 化钾的比活度为 1.47×10 -2 Bq/mg。
准确称取小于最大取样量的水样浓缩残渣固体粉末[52.1.4.2.1d)]。
在低本底 β 测量仪上,按相同的几何条件,分别测量氯化钾标准源和试样源的 β 放射性,同时测量仪器的本底计数。 52 . 1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总 β 放射性按式(112)计算: C 1 . 47 × 10 - 2 ×W k ×W t × ( n x -n 0 ) ………………………( ) 式中: β x × ( n k -n 0 ) C β ———水的总 β 放射性,单位为贝克每升(Bq/L); W k ———制备标准源的氯化钾重量,单位为毫克(mg); W t ———水样蒸发浓缩制得的固体残渣总重,单位为毫克(mg); n x ———试样源 β 计数率,单位为以每分钟计数(Cpm); n 0 ———测量装置本底计数率,单位为以每分钟计数(Cpm); Y ———化学回收率,可取作100%; V ———蒸发浓缩水样的体积,单位为升(L); W x ———制备标准源的固体残渣重量,单位为毫克(mg); n k ———氯化钾标准液 β 计数率,单位为以每分钟计数(Cpm)。 当矿泉水中的总 β 放射性>1.0Bq/L 时,应减去 40 K 的 β 放射性,按式(113)计算: A =Cβ -ρ k × 2 . 64 × 10 - 2 (113 ) 式中: A ———水样减去 40 K 总 β 放射性,单位为贝克每升(Bq/L); C β ———水样总 β 放射性,单位为贝克每升(Bq/L), ρ k ———水样钾的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2.64×10— - — 2 —1 mg天然钾的放射性,单位为贝克每毫克(Bq/mg)。 52 . 1 . 6 其他 本法最低检测浓度为0.01Bq/L。 52 . 2 活性炭吸附法 52 . 2 . 1 原理 在pH 为4的条件下,利用活性炭和硫酸钡将水中放射性物质沉淀和吸附下来,使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浓集于活性炭和硫酸钡中,将沉淀灼烧,制成试样薄源后测定总 β 放射性。 52 . 2 . 2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52 . 2 . 2 . 1 硫酸溶液(1+1)。 52 . 2 . 2 . 2 氯化钡溶液(0.4%)。 52 . 2 . 2 . 3 氨水(1+1)。 52 . 2 . 2 . 4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溶液(1%)。 52 . 2 . 2 . 5 无灰滤纸。 52 . 2 . 2 . 6 活性炭 将20g活性炭浸泡于200 mLEDTA 溶液中,或200 mL1%的盐酸溶液中,搅拌后放置过夜。倾去上清液,然后抽滤,用蒸馏水洗活性炭至中性,转入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在105 ℃下烘干。 52 . 2 . 3 仪器和设备 52 . 2 . 3 . 1 电热恒温干燥箱。 52 . 2 . 3 . 2 马弗炉。 52 . 2 . 3 . 3 干燥器。 52 . 2 . 3 . 4 烧杯:1000 mL。 52 . 2 . 3 . 5 瓷坩埚:30 mL。 52 . 2 . 3 . 6 不锈钢试样测量盘:直径20 mm。 52 . 2 . 3 . 7 90 Sr- 90 Y 标准源:直径20 mm。 52 . 2 . 4 分析步骤 52 . 2 . 4 . 1 试样处理 52 . 2 . 4 . 1 . 1 取水样1L于1000mL 烧杯中,加入4mL 氯化钡溶液,在搅拌下慢慢滴加硫酸溶液,充分搅拌使沉淀完全。 52 . 2 . 4 . 1 . 2 用氨水溶液调节pH 为4,加入0.5g活性炭,搅拌3 min~5 min,静置15 min 左右,待其澄清。 52 . 2 . 4 . 1 . 3 用无灰滤纸过滤,用pH=4~5的水洗滤渣3次~4次。 52 . 2 . 4 . 1 . 4 将滤纸和滤渣一起转入瓷坩埚内,在电炉上炭化后,再在马弗炉内600 ℃灰化完全,取出瓷坩埚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52 . 2 . 4 . 2 测量 52 . 2 . 4 . 2 . 1 试样源的制备和放射性测量 将坩埚内试样灰研细,把全部试样灰(约20 mg左右)均匀铺于直径为20 mm 的测量盘内,制成试样源,在低本底 β 测量仪上测量试样源的 β 放射性。 52 . 2 . 4 . 2 . 2 测量仪器计数效率的测量 按照测量试样源的几何条件,在低本底 β 测量仪上测量 90 Sr- 90 Y 标准源的 β 计数,同时测量仪器的本底计数。计算该仪器计数效率。 52 . 2 . 5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总 β 放射性按式(114)计算: C 1 . 66 × 10 - 2 × ( n 1 -n 0 ) …………………………( ) 式中: β 自 ×K ×η×f 立 C β ———水样的总 β 放射性,单位为贝克每升(Bq/L); n 1 ———试样源计数率,单位为以每分钟计数(Cpm); n 0 ———测量仪器本底计数率,单位为以每分钟计数(Cpm); V ———水样体积,单位为升(L); f 自 ———自吸收校正系数,取0.94; K ———回收率,可取80%; η ———测量仪器计数效率,%; f 立 ———立体角修正系数,当标准放射源与试样的面积和几何位置不同时,需要作此修正。当矿泉水中总 β 放射性大于1.0Bq/L 时,应减去 40 K 的 β 放射性,计算方法同52.1.5。 52 . 2 . 6 其他 本法适用于测定总 β 放射性大于0.1Bq/L 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及其水源水。
氚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12.43年,氚发射 β 射线。其能量为18.6keV,可用液体闪烁计 数法测定其放射强度。氚的浓度用氚单位(TU)表示。 3 1TU = 1 × 10 18 H …………………………(115 ) 式中: TU———相当于10 18 个氢原子中含有一个氚原子。 水样经过常压蒸馏、电解富集,加入闪烁液混合均匀,在液体闪烁计数器内记数测量。
4 )固体。
2 O 2 )固体。
2 )。
100dpm/g。配制标准溶液的计算公式见式(116): C =C 0 × e - λ Δ t (116 ) 式中: C ———待配标准氚水的活度,单位为每克每分钟衰变数(dpm/g); C 0 ———标准氚水出厂时标定活度,单位为每克每分钟衰变数(dpm/g); λ ———ln2/12.43; Δ t ———配制标准溶液的时间与出厂标定时间的时间差,单位为年。
时,接通直流电源进行电解浓缩,电解电流不超过3A,电解至最终体积约10 mL 时,停止电解,将电极取出。
仪器应在试样测量前4h开机,预热,恒温,选择所需的测量参数。当试样在仪器进样室避光,静置 12h后,可将试样按顺序送入仪器内进行自动测量。每个水样的测量时间应大于500 min。
本底值按式(117)计算: 式中: B = C …………………………(117 ) B ———本底计数率,单位为以每分钟计数(Cpm); C ———本底总计数; t ———本底测量总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标准氚溶液计数率按式(118)计算: S C s B (118 ) ss s 式中: S ss ———标准氚溶液计数率单位为以每分钟计数(Cpm); C s ———标准总计数; t s ———标准测量总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仪器计数效率按式(119)计算: 式中: CE ———仪器计数效率; M ———标准重量,单位为克(g); C s t s M ×S ×D …………………………(119 ) S ———标样氚水活度,单位为每克每分钟衰变数(dpm/g); D ———从标定日期至计数日期的衰变系数(查氚衰变表)。
标样电解效率按式(120)计算: C e s -B EE es = …………………………(120 ) e es V M ×CE × 0 ×S ×D V f es 式中: EE es ———标样电解效率; C es ———电解标准总计数; t es ———电解标准测量总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B e ———电解本底计数率,单位为以每分钟计数(Cpm); M ———标准质量,单位为克(g); V 0 ———最初电解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f ———最终电解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0 V ———电解的标样浓缩体积系数; S es ———电解的标样溶液活度,单位为每克每分钟衰变数(dpm/g)。
电解分馏系数按式(121)计算: V 0 ln V …………………………(121 ) 式中: β ———电解分馏系数。
试样电解效率按式(122)计算: β= f es - ln EE es V 0 - 1/ β EE s = V …………………………(122 ) 式中: EE s ———试样电解效率; V 0 f s V ———试样浓缩体积系数。
试样总计数按式(123)计算: TU = C s a -B e t sa M ×CE × V 0 ×EE ×D ×K ……………………(123 ) V s 1 f s 式中: C sa ———试样的总计数; t sa ———试样计数的总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D 1 ———从采样时间到分析时间的时间内氚衰变系数(查氚衰变表); K ———7.13×10 -3 dpm/g·TU。
标准偏差按式(124)计算: S = 1 ( X X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1TU。
Ra 放射性
当 226 Ra与其子体核素 222 Rn达到平衡时,两者放射性活度相等。 222 Rn的放射性活度可用射气闪烁法测定,从而间接测定 226 Ra。 利用镭与钡能形成硫酸钡镭同晶共沉淀的性质,以硫酸钡作载体,共沉淀水样中的镭,使其得以富集。以碱性 EDTA 溶解沉淀,封闭于扩散器中积累 222 Rn。 达到平衡后,将 222 Rn转入闪烁室。闪烁室内壁涂有硫化锌荧光体,其原子受 222 Rn及其子体核素产 生的入射线激发产生闪烁荧光,经光电倍增管转换,形成电脉冲输出。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脉冲数与 222 Rn 的放射性活度成正比。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2 ),用水溶解后稀释至500 mL。
ρ 20
2 COO) 2 NCH 2 CH 2 N(CH 2 COO) 2 H 2 Na 2 · 2H 2 O]和45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 mL。
检查定标器是否满足仪器说明书中给出的技术指标要求,检查探头与闪烁室联接部位有无漏光,检查闪烁室及其进气系统有无漏气。 闪烁室慢性漏气检查方法: 将被检闪烁室送入氡气(操作方法见54.4.7),分别在放置1h 和放置3h后测量计数率(方法见 54.4.8),后者应高于前者约10%。如相对差值很小,或为负值,则可判定被检闪烁室漏气。
-1 )对应的高压为探测器的工作电压。
N 和标准偏差 S ,如果 S <1 . 5 N ,则稳定性合格,所选工作条件有效。否则需重新选择工作点。
在选定的工作条件下,分别测量各待用的闪烁室的本底计数率(方法见54.4.8),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226 Ra放射性活度而定,大于20Bq,积累1d~2d;1Bq~ 20Bq,积累3d~8d;小于1Bq,积累10d~15d。
闪烁室的矫正因子按式(125)计算: 式中: K =A (1 - e - λt ) N
15 min~25 min,用空气洗带法清除积累的氡气。之后,将扩散器两端封闭,记录封闭时间和扩散器编号,积累氡20d~30d。
送气结束后,放置54 min,然后开始计数,应连续计数5次,根据 226 Ra的放射性活度确定每次计数 的持续时间,单次测量值(计数率) N i 应符合 N i ≤
图 9 进气系统连接图 试样中 226 Ra的放射性活度浓度按式(126)计算: 式中: K ( N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本法定量限为为3×10 -3 Bq/L。
根据大肠菌群细菌具有的生物特性,如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在37 ℃培养24h能发酵乳糖并产 气的特点,将不同量的水样接种到含乳糖的培养基中,经培养后根据阳性反应结果可测出原水样中大肠菌群的最可能数(MPN)。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大肠菌群检验程序见图10。 图 10 多管发酵法检验程序
a) 吸取10 mL 水样接种到盛有10 mL 双料乳糖胆盐发酵培养液的试管中,共接种5份; b) 吸取1 mL 水样接种到盛有10 mL 单料乳糖胆盐发酵培养液的试管中,共接种5份; c) 吸取1mL水样接种到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混匀,用5mL灭菌吸管吸取5mL稀释液,分别加到5支盛有10mL单料乳糖胆盐发酵培养液的试管中,每管1mL(即0.1mL水样); d) 轻摇试管,使液体充分混合,置36 ℃±1 ℃培养箱内培养25h。观察每管是否产气,若有气体产生该管则为推测性检验阳性,如不产气则为大肠菌群阴性。
a) 自推测性检验阳性管中取一接种环培养液,接种到亮绿乳糖胆盐培养液(BGLB)管中,置36 ℃±1 ℃培养箱中培养48h; b) 观察BGLB 管中的产气情况,如有气体产生,就可确定为“大肠菌群阳性”;如无气体产生则为 “大肠菌群阴性”。记下 BGLB 管里产气的阳性试管数,查表29 可得出水样中大肠菌群的 MPN 值。
如水样含菌量少,也可按100 mL、10 mL、1 mL 接种,那么其实际 MPN 值应为表中的 MPN 值除以10;反之如含菌量较多,也可接种1 mL、0.1 mL、0.01 mL,其实际 MPN 值应为表中的 MPN 值乘以 10,余此类推。
假设推测性检验15支试管中的阳性管数如下: 在接种量为10 mL 的管中有5支管阳性;在接种量为1 mL 的管中有4支管阳性;在接种量为0.1 mL 的管中有2支管阳性; 作为推测性检验结果为5-4-2。当把以上阳性管转种到 BGLB 管里,经培养后,作为证实性检验所给的结果如为5-3-1,那么查表29,就可知大肠菌群的 MPN 值为每100 mL 水样中110。接种量为 100 mL、10 mL、1 mL 时,MPN 值为11。如接种量为1 mL、0.1 mL、0.01 mL 时,MPN 值即为1100。 表 29 大肠菌群( MPN )检索表 (总接种量 55 . 5 mL ,其中 5 份 10 mL 水样、 5 份 1 mL 水样、 5 份 0 . 1 mL 水样) 接种量/mL MPN/100 mL 接种量/mL MPN/100 mL <2 接种量/mL MPN/100 mL 接种量/mL MPN/100 mL 接种量/mL MPN/100 mL 接种量/mL MPN/100 mL 接种量/mL MPN/100 mL 接种量/mL MPN/100 mL >1600
矿泉水出厂成品水或准备直接饮用的矿泉水,一般不应有污染,需要经常检验,可按下法进行接种。
a) 用10mL 的灭菌吸管向5支盛有10mL 双料乳糖胆盐发酵培养液的试管中,每管接种10mL水样。 b) 置36 ℃±1 ℃培养箱中培养24h,观察每支管的产气情况,如有气体产生,则认为推测性检验阳性。
操作步骤同矿泉水水源水检验。
值的计算 当经过证实性检验后,5管10mL 水样结果中,阳性反应的管数对应的 MPN 值及其95%的可信限范围见表30。 表 30 用 5 管 10 mL 水样时各种阳性和阴性结果组合的 MPN 值及其 95 % 的可信限 阳性反应管数 MPN/100 mL 95%可信限 下限 上限 >16 无限 55 . 2 滤膜法 55 . 2 . 1 方法提要 采用孔径为0.45μm 水相微孔薄膜,将水中所含的细菌截留在滤膜上,然后将滤膜贴在选择性鉴别培养基上,经37 ℃培养24h后,大肠菌群细菌在滤膜上长出具有特征性的菌落,直接计数典型菌落数,计算出每100 mL 水样中所含的大肠菌群数。 55 . 2 . 2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55 . 2 . 2 . 1 无菌滤器。 55 . 2 . 2 . 2 无菌滤膜:直径47 mm,微孔径为0.45μm。 55 . 2 . 2 . 3 无菌抽滤设备。 55 . 2 . 2 . 4 无菌无齿镊子。 55 . 2 . 3 培养基和试剂 55 . 2 . 3 . 1 远藤琼脂(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见附录 A 中 A3.。 55 . 2 . 3 . 2 乳糖蛋白胨培养液:见附录 A 中 A4.。 55 . 2 . 3 . 3 革兰氏染色液:见附录 A 中 A5.。 55 . 2 . 4 操作步骤 55 . 2 . 4 . 1 用灭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部分,将粗糙面向上,贴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固定好滤器,将 100 mL 水样(如水样含菌数较多,可减少过滤水样量,或将水样稀释)注入滤器中,打开滤器阀门,在- 5.07×10 4 Pa(负0.5大气压)下抽滤。 55 . 2 . 4 . 2 水样滤完后,再抽气约5s,关上滤器阀门,取下滤器,用灭菌镊子夹取滤膜边缘部分,移放在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上,滤膜截留细菌面向上,滤膜应与培养基完全贴紧,两者间不得留有气泡,然后将平皿倒置,放入36 ℃±1 ℃恒温箱内培养24h±2h。 55 . 2 . 4 . 3 观察滤膜上面的菌落特征。大肠菌群典型菌落在远藤培养基上具有以下特征: a) 紫红色,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 b) 深红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的菌落; c) 淡红色,中心色较深的菌落; d) 挑取不少于3个(不足3个则全挑)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 55 . 2 . 4 . 4 凡系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再接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经36 ℃±1 ℃培养24h±2h后,如产酸产气则判定为大肠菌群阳性。 55 . 2 . 5 结果与报告 滤膜上的大肠菌群菌落数按式(127)计算,以每100 mL 水样中的大肠菌群数报告结果: 每100 mL 水中大肠菌群菌落数(CFU/100 mL)= 确证为大肠菌群菌落 数 ( C F U ) × 10 0 mL ……………………(127 )
采用滤膜法。将250mL 水样用孔径为0.45μm 的滤膜过滤,并将滤膜移至 KF 链球菌琼脂培养基上,于36 ℃±1 ℃恒温箱中培养48h,如果有红色或粉红色菌落生长,需将菌落接种于脑-心浸萃琼脂培养基上做进一步的确证试验,如过氧化氢酶反应为阴性,并能在脑-心浸萃琼脂培养基上于45 ℃培养后生成菌落,则证实粪链球菌的存在,其检测结果为阳性。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粪链球菌检验程序见图11。 图 11 粪链球菌检验程序
应根据水质污染情况确定水样的稀释倍数,以滤过一张无菌滤膜后能产生20 个~100 个菌落为宜,每张滤膜过滤250 mL 水样或稀释液。 在100级的洁净工作台进行过滤操作。首先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部分,将粗糙面向上,贴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固定好滤器,滤膜经过滤后应直接转移到 KF 链球菌琼脂培养基上,同时避免在滤膜和培养基之间夹留着气泡。
5个则全挑)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粪链球菌应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常排列成短链 状。根据菌落特征符合情况计数每250 mL 水样中的典型菌落数。
48h。如果有菌落生长,则继续按56.5.2.2和56.5.2.3的步骤进行。
56 . 6 结果与报告 根据上述典型菌落的计数(56.5.1.3)和确证性试验为阳性的结果(56.5.2),计算每250 mL 水样中的粪链球菌数量,结果以 CFU/250 mL 计。 56 . 7 其他 检验及计数过程中应以粪链球菌( Enterococcusfaecalis )标准菌株作为阳性对照菌株,以大肠埃希氏菌( Escherichiacoli )标准菌株作为阴性对照菌株。
采用滤膜法,将250 mL 水样用孔径为0.45μm 的滤膜过滤,并将滤膜移至 CN 琼脂培养基上,于 36 ℃±1 ℃恒温箱中培养48h,典型菌落能够在CN 琼脂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并产生绿脓菌素,或者能够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并且氧化酶呈阳性、紫外光360nm±20nm 照射下能发荧光,能够利用乙酰胺产氨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经证实为铜绿假单胞菌,则其检测结果为阳性。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除非特别说明,培养基和稀释剂预处理过程均使用分析纯试剂。按以下说明准备培养基和添加给定浓度的选择性底物作为补充,或者使用商业化的培养基和不含抑制性底物的蒸馏水。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程序见图12。 图 12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程序
在100级的洁净工作台进行过滤操作。首先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部分,将粗糙面向上,贴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固定好滤器,将250 mL 水样或稀释液通过孔径0.45μm 的滤膜过滤,然后将过滤后的滤膜贴在已制备好的 CN 琼脂平板上,平铺并避免在滤膜和培养基之间夹留着气泡。
将平板倒置于36 ℃±1 ℃培养24h~48h,并防止干燥。
在培养20h~24h和40h~48h后观察滤膜上菌落的生长情况并计数。 计数所有显蓝色或绿色(绿脓色素)疑似铜绿假单胞菌的菌落,并进行绿脓菌素确证性试验。 在紫外线下检查滤膜时,应避免长时间在紫外光下照射,否则可能会将平板上的菌落杀灭,而导致无法在证实培养基上生长。计数滤膜上所有发荧光不产绿脓色素疑似铜绿假单胞菌菌落,并进行乙酰胺肉汤确证性试验。 将其他所有红褐色不发荧光的菌落进行氧化酶测试、乙酰胺液体培养基、金氏 B 培养基确证性试验,培养20h~24h观察结果,防止因为培养40h~48h导致菌落过分生长而出现菌落融合。 最终的铜绿假单胞菌菌落计数应按57.6中式(128)进行计算。在 CN 琼脂上生长的菌落选择和验证步骤见表31。 表 31 在 CN 琼脂上生长的菌落选择和验证步骤 CN 琼脂上生长的菌落形态 乙酰胺 肉汤 氧化酶 试验 在金氏B培养基上产生荧光 判定为铜绿 假单胞菌 蓝色/绿色 NTa NT NT 是 产荧光(非蓝/绿) + NT NT 是 红褐色 + + + 是 其他颜色 NT NT NT 否 a 备注:NT 表示不用测试。
尽可能将所有经滤膜过滤后,在36 ℃±1 ℃培养了20h~24h,将需验证的可疑菌落划线接种营养琼脂培养基,于36 ℃±1 ℃培养20h~24h。检查再次纯化的菌落,并将最初显红褐色的菌落进行氧化酶试验。
取2滴~3滴新鲜配制的氧化酶试剂滴到放于平皿里的洁净滤纸上,用铂金丝接种环或玻璃棒,将适量的纯种培养物涂布在预备好的滤纸上,在10s内显深蓝紫色的视为阳性反应。也可以按照商品化氧化酶测试产品的说明书进行该项测试。
B ( King ’ sB )培养基 将上述呈红褐色的且氧化酶反应呈阳性的培养物接种于金氏B培养基上,于36 ℃±1 ℃恒温箱培养24h~5d。每天需取出在紫外灯下检查其是否产生荧光性,将5d内产生荧光的菌落记录为阳性。
取可疑菌落2个~3个,分别接种在绿脓菌素测定培养基上,置36 ℃±1 ℃培养24h±2h,加入三氯甲烷3 mL~5 mL,充分振荡使培养物中的绿脓菌素溶解于三氯甲烷液内,待三氯甲烷提取液呈蓝色时,用吸管将三氯甲烷移到另一试管中并加入1 mol/L 的盐酸1 mL 左右,振荡后,静置片刻。如上层盐酸液内出现粉红色到紫红色时为阳性,表示被检物中有绿脓菌素存在。
将58.5.5.1中的纯培养物接种到装有乙酰胺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在36 ℃ ±1 ℃ 下培养20h~ 24h。然后向每支试管培养物加入1滴~2滴钠氏试剂,检查各试管的产氨情况,如表现出从深黄色到砖红色的颜色变化,则为阳性结果,否则为阴性。
将产生绿脓色(蓝色/绿色)或氧化酶反应呈阳性、在紫外灯下产生荧光(58.4.4或58.4.5.3),且在乙酰胺肉汤中产氨的所有菌落证实为铜绿假单胞菌,并进行计数。通过计数培养后的滤膜上的菌落以获得铜绿假单胞菌的数量,其他呈红褐色的菌落需要进一步验证。
滤膜上的特征菌落可证实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菌落。计算菌落数时应考虑到验证试验的比例及特定的水量,过滤的水样的体积应为250 mL。 菌落计数按式(128)计算: N =P +F ( c F / n F ) +R ( c R / n R ) (128 ) 式中: P ———呈蓝/绿色的菌落数; F ———显荧光的菌落数; c F ———产氨阳性的显荧光菌落数; n F ———进行产氨测试的显荧光菌落数; R ———呈红褐色的菌落数; c R ———产氨、氧化酶、金氏B 培养基上显荧光测试均呈阳性的红褐色菌落数; n R ———进行产氨、氧化酶、金氏B 培养基上显荧光测试的红褐色菌落数。 根据蓝色或绿色菌落的计数(57.5.3)和确证性试验的结果(57.5.4),计算每250 mL 水样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数量,结果以 CFU/250 mL 计。
如铜绿假单胞菌污染严重或培养时间过长时,菌落可能蔓延而影响计数。 检验及计数过程中应以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aeruginosa )标准菌株作为阳性对照菌株,以荧光假单胞菌标准菌株作为阴性对照菌株。
采用滤膜法,取50mL 的水样用孔径为0.22μm 的滤膜过滤,然后将滤膜移至SPS琼脂培养基上,倒置于36 ℃±1 ℃厌氧培养24h,计数黑色菌落,任意挑取3个~5个在滤膜上生长的黑色菌落,分别接种FT 培养基,于36 ℃±1 ℃厌氧培养18h~24h后,将培养物做确证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证产气荚膜梭菌的存在。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产气荚膜梭检验程序见图13。 图 13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程序
在100级的洁净工作台进行过滤操作。首先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部分,将粗糙面向上,贴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固定好滤器,将50 mL 水样(如水样含菌数较多,可用0.1%蛋白胨水将水样按比例稀释后进行检测)注入滤器中,打开滤器阀门进行抽滤。
水样滤完后,关上滤器阀门,取下滤器,用灭菌镊子夹取滤膜边缘部分,移放在SPS 琼脂培养基上,滤膜截留细菌面向上,滤膜应与培养基完全贴紧,两者间不得留有气泡,然后倒置于厌氧培养装置内,于 36 ℃±1 ℃厌氧培养24h,计数平板上的黑色菌落数。
18h~24h。
58 . 6 结果与报告 根据黑色菌落的计数(58.5.2)和确证性试验的结果(58.5.3),计算每50mL 水样中的产气荚膜梭菌数量,结果以 CFU/50 mL 计。 58 . 7 其他 试验过程中可以用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标准菌株作为阳性对照,用绝对厌氧菌标准菌株作为阴性对照。
附 录 A 培养基制备 A . 1 乳糖胆盐发酵培养液 A . 1 . 1 成分 成分 单料 双料 蛋白胨 20.0g 40.0g 猪胆盐(或牛、羊胆盐) 5.0g 10.0g 乳糖 10.0g 20.0g 溴甲酚紫溶液(4g/L) 2.5 mL 5.0 mL 蒸馏水 1000 mL 1000 mL A . 1 . 2 制法 将蛋白胨、胆盐及乳糖溶于蒸馏水中,调pH 到7.4,加入溴甲酚紫溶液,混匀,分装试管(每支试管中倒置一只小倒管),每管10 mL,115 ℃灭菌20 min。 A . 2 亮绿乳糖胆盐培养液( BGLB ) A . 2 . 1 成分 蛋白胨 10.0g 乳糖 10.0g 牛胆盐 2.0g 亮绿 0.0113g 蒸馏水 1000 mL A . 2 . 2 制法 除亮绿外,将其他成分溶于蒸馏水中,调pH 到7.2,加入亮绿,混匀,分装到装有小倒管的试管中,每管10 mL,115 ℃灭菌20 min。 A . 3 远藤琼脂(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 A . 3 . 1 成分 蛋白胨 10.0g 酵母浸膏 5.0g 牛肉膏 5.0g 乳糖 10.0g 琼脂 15g~20g 磷酸氢二钾 3.5g 无水亚硫酸钠 5.0g 碱性品红乙醇溶液(50g/L) 20 mL 蒸馏水 1000 mL A . 3 . 2 制法 储备培养基的制备:先将琼脂加到500 mL 蒸馏水中,煮沸溶解,于另一份500 mL 蒸馏水中,加入磷酸氢二钾、蛋白胨、酵母浸膏和牛肉膏,加热溶解,倒入已溶解的琼脂,补足蒸馏水至1000 mL,混匀后调pH 为7.2±0.2,再加入乳糖,分装,115 ℃灭菌20 min,储存于冷暗处备用。 平皿培养基的配制:将上法配制的储备培养基加热融化,用灭菌吸管按比例吸取一定量的50g/L碱性品红酒精溶液置于灭菌空试管中,再按比例称取所需的无水亚硫酸钠置于另一个灭菌试管中,加灭菌水少许,使其溶解后,置沸水浴中煮沸10 min以灭菌。 用灭菌吸管吸取已灭菌的亚硫酸钠溶液,滴加于碱性品红酒精溶液内至深红色褪成粉色为止。将此亚硫酸钠与碱性品红的混合液全部加到已融化的储备培养基内,并充分混匀(防止产生气泡),立即将此种培养基15 mL 倒入已灭菌的空平皿内。待冷却凝固后置冰箱内备用。此种已制成的培养基于冰 箱内保存不宜超过2周。如培养基已由淡粉色变成深红色,则不能再用。 A . 4 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A . 4 . 1 成分 蛋白胨 10.0g 牛肉膏 3.0g 乳糖 5.0g 氯化钠 5.0g 溴甲酚紫乙醇溶液(16g/L) 1.0 mL 蒸馏水 1000 mL A . 4 . 2 制法 将蛋白胨、牛肉膏、乳糖及氯化钠置于蒸馏水中加热溶解,调pH 为7.2±0.2,再加入1 mL16g/L溴甲酚紫乙醇溶液,充分混匀,分装于装有倒管的试管中,以115 ℃、20 min 高压灭菌,储备冷暗处备用。 A . 5 革兰氏染色液 A . 5 . 1 结晶紫染色液 A . 5 . 1 . 1 成分 结晶紫 1.0g 乙醇[(C 2 H 5 OH)=95%] 20 mL 草酸铵水溶液(10g/L) 80 mL A . 5 . 1 . 2 制法 将结晶紫溶于乙醇[ ρ (C 2 H 5 OH)=95%]中,然后与草酸铵溶液混合。 注:结晶紫不可用龙胆紫代替,前者是纯品,后者不是单一成分,易出现假阳性。结晶紫溶液放置过久会产生沉淀, 不能再用。 A . 5 . 2 革兰氏碘液 A . 5 . 2 . 1 成分 碘片 1.0g 碘化钾 2.0g 蒸馏水 300 mL A . 5 . 2 . 2 制法 将碘和碘化钾先进行混合,加入蒸馏水少许,充分振摇,待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其余的蒸馏水。 A . 5 . 3 脱色剂 乙醇[ φ (C 2 H 5 OH)=95%]。 A . 5 . 4 沙黄复染液 A . 5 . 4 . 1 成分 沙黄 0.25g 乙醇[ φ (C 2 H 5 OH)=95%] 10 mL 蒸馏水 90 mL A . 5 . 4 . 2 制法 将沙黄溶解于乙醇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蒸馏水。 注:如无沙黄,可用苯酚复红染色液(1+10)替代,作为复染液,复染时间为10s。 A . 5 . 5 染色法 将培养18h~24h 的培养物涂片在火焰上固定,滴加结晶紫染色液,染1 min,水洗。滴加革兰氏碘液,作用1 min,水洗。滴加脱色剂,摇动玻片,直至无紫色脱落为止,约30s,水洗。滴加复染剂,复 染1 min,水洗,待干,镜检。呈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呈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 A . 6 KF 链球菌琼脂培养基 A . 6 . 1 成分 3号月示胨或聚胨 10.0g 麦芽糖 20.0g 乳糖 1.0g 醉母浸膏 10.0g 氯化钠 5.0g 叠氮化钠 0.4g 甘油磷酸钠 10.0g 琼脂 20.0g 蒸馏水 1000 mL A . 6 . 2 制法 将上述成分溶解于蒸馏水中,置于沸水浴内加热,以溶解其中的琼脂,待完全溶解后再加热5 min, 然后冷却,温度降到50 ℃~60 ℃时,于100 mL 培养基内再加1 mL 的10g/L 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TTC)的无菌水溶液(用0.22μm 滤膜过滤除菌,用100g/L 的 Na 2 CO 3 溶液将pH 调到7.2)。培养基于45 ℃~50 ℃存放,到灌入平皿之前不可超过4h,有培养基的平皿应在2 ℃ ~8 ℃保存。超过30d不用,弃去。 A . 7 脑 - 心浸萃液态培养基 A . 7 . 1 成分 幼牛脑的浸萃 200.0g 葡萄糖 20.0g 牛心的浸萃 250.0g NaCl 5.0g 胨 10.0g Na 2 HPO 4 2.5g 蒸馏水 1000 mL A . 7 . 2 制法 将上述各成分于蒸馏水中加热溶解,调节pH 使其灭菌后为7.4。 A . 8 脑 - 心浸萃琼脂培养基 脑-心浸萃琼脂培养基除了含有与上述脑-心浸萃液态培养基相同的成分外,再加入15.0g的琼脂, 灭菌后的pH 应为7.4。分装到试管中做成斜面培养基。 A . 9 假单胞菌琼脂基础培养基 / CN 琼脂 A . 9 . 1 成分 明胶胨 16.0g 胰蛋白胨 10.0g K 2 SO 4 10.0g MgCl 2 1.4g 甘油 10 mL 琼脂 15g~20g 蒸馏水 1000 mL CN 补充成分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etrimide) 0.2g 萘啶酮酸 0.015g A . 9 . 2 制法 将明胶胨、胰蛋白胨、K 2 SO 4 、MgCl 2 、琼脂溶解于1000 mL 蒸馏水中,加入10 mL 甘油,加热煮溶 并高压蒸汽灭菌(121 ℃,15 min)。灭菌后,待培养基冷却至45 ℃~50 ℃时,加入溶于2mL 灭菌蒸馏水的 CN 补充成分,与尚处于融溶状态的基础培养基混合,倾注到灭菌平板上,培养基厚度至少高 5 mm,培养基的最终pH 应在7.1±0.2范围内(温度为25 ℃时)。将制备好的平板置于黑暗处,于2 ℃ ~8 ℃保存,同时防止干燥,在1 月内使用。不要使培养基保持融溶状态超过4h。不得再次煮融培养基。 A . 10 金氏 B ( King ’ sB )培养基 A . 10 . 1 成分 蛋白胨 20.0g 甘油 10 mL K 2 HPO 4 1.5g MgSO 4 ·7H 2 O 1.5g 琼脂 15.0g 蒸馏水 1000 mL A . 10 . 2 制法 加热溶解以上各组分,然后冷却至45 ℃~50 ℃,用 HCl或 NaOH 调节pH 到7.2±0.2范围内(温度为25 ℃ 时)。最后将培养基分装到试管中,每管 5 mL,盖好试管帽后,高压蒸汽灭菌 (121 ℃, 15 min)。灭菌后,取出,冷却培养基,制成斜面。于低温2 ℃~8 ℃黑暗条件下保存,3个月内使用。 A . 11 乙酰胺液体培养基 A . 11 . 1 成分 A . 11 . 1 . 1 溶液 A KH 2 PO 4 1.0g MgSO 4 0.2g 乙酰胺 2.0g NaCl 0.2g 蒸馏水 900 mL A . 11 . 1 . 2 溶液 B Na 2 MoO 4 ·2H 2 O 0.5g FeSO 4 ·7H 2 O 0.05g 蒸馏水 100 mL A . 11 . 2 制法 加热溶解 A 组分,用 HCl或 NaOH 调pH 到7.0±0.5范围内(当温度为25 ℃时)。然后将1 mL溶液B加入到900 mL 新鲜制备的溶液 A 中,用水定容到1000 mL。分装到试管中,每管5 mL,盖好试管帽后,高压蒸汽灭菌(121 ℃,15 min)。灭菌后,取出,于低温2 ℃~8 ℃黑暗条件下保存,3个月内使用。 注:乙酰胺具有刺激性且能够致癌,在称量、使用和丢弃培养基时应适当注意。 A . 12 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 A . 12 . 1 成分 蛋白胨 20.0g 氯化镁 1.4g 硫酸钾 10.0g 琼脂 18.0g 甘油(化学纯) 10.0g 蒸馏水 1000 mL A . 12 . 2 制法 将蛋白胨、氯化镁和硫酸钾加到蒸馏水中,加温使其溶解,调pH 至7.4,加入琼脂和甘油,加热溶解,分装于试管内,68.95kPa(115 ℃ 10lb)高压灭菌20 min后,制成斜面备用。 A . 13 营养琼脂 A . 13 . 1 成分 蛋白胨 10.0g 牛肉膏 3.0g 氯化钠 5.0g 琼脂 15g~20g 蒸馏水 1000 mL A . 13 . 2 制法 加热溶解以上各成分,高压蒸汽灭菌(121 ℃,15 min)。制备好的培养基 pH 在7.4±0.2 范围内 (温度在25 ℃时)。使用前可干燥,去除培养基表面多余的水分。灭菌后可放置于低温2 ℃~8 ℃黑暗 条件下保存,防止干燥,1个月内使用。 A . 14 氧化酶试剂 A . 14 . 1 1%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溶液:少量新鲜配制,于冰箱内避光保存。 A . 14 . 2 1%α-萘酚-乙醇溶液。 A . 15 钠氏试剂 A . 15 . 1 成分 氯化汞(HgCl 2 ) 10.0g 碘化钾(KI) 7.0g 氢氧化钠(NaOH) 16.0g A . 15 . 2 制法 称取16g的 NaOH 溶于50mL 无氨水中,冷却。称取10gHgCl 2 和7g的 KI溶于少量的无氨水 中,然后将此溶液在搅拌下缓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无氨水定容至100mL。盛在棕色试剂瓶内,存于黑暗处。有效期达1年。 警告 ——— HgCl 2 有毒,请避免摄入。 A . 16 亚硫酸盐 - 多粘菌素 - 磺胺嘧啶琼脂( SPS ) A . 16 . 1 成分 胰酶消化酪蛋白胨 15.0g 酵母膏 10.0g 柠檬酸铁铵 0.5g 琼脂 15.0g 蒸馏水 1000 mL 100g/L 亚硫酸钠水溶液(新配) 5 mL 1.2g/L 多黏菌素B硫酸盐水溶液 10 mL 12g/L 磺胺嘧啶钠水溶液 10 mL A . 16 . 2 制法 将前面5种成分配合后加热溶解,校正pH=7.0±0.2。分装每瓶100mL,121 ℃高压灭菌15 min。 临用时加热融化琼脂,冷至50 ℃。按比例加入后3种溶液,摇匀,倾注平板。 A . 17 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 FT ) A . 17 . 1 成分 胰酶消化酪蛋白胨 15.0g L-胱氨酸 0.5g 葡萄糖 5.0g 酵母膏 5.0g 氯化钠 2.5g 硫乙醇酸钠 0.5g 刃天青(Resazurin) 0.001g 琼脂 0.75g 蒸馏水 1000 mL A . 17 . 2 制法 煮沸溶解,冷却后校正pH=7.1,分装试管,每管10mL,121 ℃高压灭菌15min。临用前隔水煮沸 10 min,以驱除培养基中溶解的氧气,迅速冷却。 A . 18 动力 - 硝酸盐培养基( A 法) A . 18 . 1 成分 蛋白胨 5.0g 牛肉膏 3.0g 硝酸钾 1.0g 琼脂 3.0g 蒸馏水 1000 mL A . 18 . 2 制法 加热溶解,校正pH=7.0。分装试管,每管10 mL,121 ℃高压灭菌15 min。 A . 19 动力 - 硝酸盐培养基( B 法) A . 19 . 1 成分 蛋白胨 5.0g 牛肉膏 3.0g 硝酸钾 5.0g 磷酸氢二钠 2.5g 半乳糖 5.0g 甘油 5.0g 琼脂 3.0g 蒸馏水 1000 mL A . 19 . 2 制法 将以上各成分混合,加热溶解,校正pH=7.4。分装试管,121 ℃高压灭菌15 min。 A . 20 含铁牛奶培养基 A . 20 . 1 成分 新鲜全脂牛奶 1000 mL 硫酸亚铁 1.0g 蒸馏水 50 mL A . 20 . 2 制法 将硫酸亚铁溶解于蒸馏水中,不断搅拌,缓慢地加入于1000 mL 牛奶中,混匀。分装试管,每管 10 mL,115 ℃高压灭菌10 min,灭菌后迅速取出并尽快冷却。本培养基必须新鲜制备。 A . 21 卵黄琼脂培养基 A . 21 . 1 成分(基础培养基) 肉浸液 1000 mL 蛋白胨 15.0g 氯化钠 5.0g 琼脂 15g~20g A . 21 . 2 500g/L 葡萄糖水溶液。 A . 21 . 3 500g/L 卵黄盐水悬液。 A . 21 . 4 制法 制备基础培养基,校正pH=7.5,分装每瓶100 mL。121 ℃高压灭菌15 min。临用时加热融化琼脂,冷至50 ℃,每瓶内加入500g/L 葡萄糖水溶液2 mL 和500g/L 卵黄盐水悬液10 mL~15 mL,摇匀,倾注平板。 A . 22 1 g / L 蛋白胨水 A . 22 . 1 成分 蛋白胨 1.0g 蒸馏水 1000 mL A . 22 . 2 制法 溶解蛋白胨于蒸馏水中,校正pH 至7.0,121 ℃灭菌15 min。 A . 23 硝酸盐还原试剂 A . 23 . 1 甲液:将对氨基苯磺酸0.8g溶解于2.5 mol/L 乙酸溶液100 mL 中。 A . 23 . 2 乙液:将甲萘胺0.5g溶解于2.5 mol/L 乙酸溶液100 mL 中。 A . 23 . 3 试验方法 将纯种培养物接种于硝酸盐还原培养基中,在36 ℃ ±1 ℃ 培养1d~4d 后,加入甲液和乙液各 1滴,观察结果。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时会立刻或数分钟内显红色。 注:本试验阴性的原因有三:细菌不能还原硝酸盐;亚硝酸盐继续分解,生成氨和氮;培养基不适用于细菌的生长。 如需检查培养基中硝酸盐是否分解,可再加入锌粉少许,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而呈现红色。 附 录 B 饮用天然矿泉水的采集和保存 B . 1 范围 本法适用于各类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抽水井、自流井、泉等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B . 2 采样容器与洗涤 B . 2 . 1 采样容器 磨口硬质玻璃瓶和高压无色聚乙烯塑料瓶。 B . 2 . 2 容器的洗涤 B . 2 . 2 . 1 新启用的硬质玻璃瓶和聚乙烯塑料瓶,必须先用硝酸溶液(1+1)浸泡一昼夜,再分别选用不同的洗涤方法进行清洗。 B . 2 . 2 . 2 硬质玻璃瓶先用盐酸溶液(1+1)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 B . 2 . 2 . 3 聚乙烯塑料瓶可根据情况,选用盐酸或硝酸溶液(1+1)洗涤,也可用氢氧化钠溶液(10g/L)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 B . 2 . 2 . 4 用于盛装微生物检验试样的样瓶,最好采用500 mL 具塞广口瓶。样瓶洗净后将瓶的头部及颈部用铝箔或牛皮纸等防潮纸包扎好,置干燥箱经160 ℃干热灭菌2h或121 ℃高压蒸汽灭菌15min。 B . 3 各类水源的采样方法和要求 B . 3 . 1 采样方法和要求 B . 3 . 1 . 1 采样前要用所取水样冲洗采样瓶及瓶塞至少3次(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水样瓶除外),取样时应缓缓使水流入采样瓶中。采样时瓶口要留有1% ~2% 的空间。采好后立即盖好瓶塞,用纱布缠紧瓶口,最后用石蜡将口严密封固。 B . 3 . 1 . 2 天然泉点的采样应避免在静滞的水池中采集,而应选择在尽量靠近主泉口集中冒泡处或泉的主流处,在流动但又不湍急的水中采样。 B . 3 . 1 . 3 喷泉或自流井的采样,可在涌水处使用清洁导管将主流导出一部分收集。 B . 3 . 1 . 4 钻孔的采样,应注意经一定时间抽水,大约抽出相当于井筒贮水体积2倍~3倍的水量之后再予收集。 B . 3 . 1 . 5 取平行水样时,必须在相同条件下同时采集,容器材料也应相同。 B . 3 . 2 采样时需在野外现场测定水温、pH,观察和描述水的外观物理性质(色、臭、味、肉眼可见物等),对于碳酸矿泉水,应现场测定游离二氧化碳、碳酸氢根、碳酸根、钙、镁的含量。 B . 4 各类分析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方法 各类分析水样的采集和保存,必须符合下述有关规定。对需要加入保护剂的水样,采样时必须严格注意试剂的纯度、浓度、加入量、加入的顺序和加入方法等具体规定。试样保存一般技术要求见表 B.1。 采样前应把所需的一切用品准备妥当。 B . 4 . 1 原水样 即水样不加任何保护试剂,供测定pH、游离二氧化碳、碳酸氢根、碳酸根、硝酸根、亚硝酸根、氯酸根、硫酸根、氟离子、溴离子、碘离子、硼酸根、铬、偏硅酸、溶解性总固体等项目。用硬质玻璃瓶或聚乙烯塑料瓶取2500 mL 水样(测定硼和偏硅酸的水样必须用聚乙烯塑料瓶),并尽快送检。 B . 4 . 2 酸化水样 取容积为1000 mL 的干净硬质玻璃瓶或聚乙烯塑料瓶,用待测水样冲洗后,加入5 mL 硝酸溶液 (1+1),转动容器使酸浸润内壁,装入1000 mL 待测水样(若水样浑浊,必须进行过滤),摇匀(水样pH应小于2),密封(瓶盖不能用胶塞,也不能用胶布缠封,以防锌等污染),供测定铜、铅、锌、镉、锰、总铁、镍、钴、铬、锂、铍、锶、钡、银、钒、钙、镁、钾、钠等项目。用容积为硬制玻璃瓶或塑料瓶取水样100 mL~ 200 mL,加硫酸溶液(1+1)酸化,使pH<2,供测定砷。 B . 4 . 3 碱化水样 取水样2000 mL 于容积为2000mL 的硬质玻璃瓶中,加入5mL 氢氧化钠溶液(400g/L)(或1g固体氢氧化钠),摇匀,使水样pH≥12,密封,低温保存,供测定挥发性酚类和氰化物。 B . 4 . 4 测定亚铁、三价铁的水样 取水样250 mL 于聚乙烯塑料瓶或硬质玻璃瓶中,加2.5 mL 硫酸溶液(1+1)和0.5g硫酸铵,摇匀、密封。 B . 4 . 5 测定硫化物的水样 在500 mL 硬质玻璃瓶中,加入10 mL 乙酸锌溶液(200g/L)和1 mL 氢氧化钠溶液[ c (NaOH)= 1 mol/L],然后注入水样(近满,留少许空隙),盖好瓶塞反复振摇,密封。在水样标签上要注明所加试剂的准确体积。试样保存的一般技术要求见表B.1。 表 B . 1 试样保存的一般技术要求 测定项目 容器 材料 1) 体积 mL 处理技术 保存 时间 备注 色 G、P 2 ℃ ~5 ℃冷藏 24h 最好现场测定 臭、味 G — 6h 最好现场测定 浑浊度 G、P — 现场测定 总硬度 G、P 冷藏 酸化至pH<2 1d~3d 30d 总碱度、总酸度、HCO 3- 、 CO 2- 3 G、P 冷藏 24h 最好现场测定 As G、P 用硫酸酸化至pH<2 7d Al、Na、Ca、Mg、总 Fe、 Mn、Cu、Zn、总 Cr、Pb、 Cd、Mo、Co、Ni、Be、Ag、 Ba、K、V P 用硝酸酸化至pH<2 6个月 特别要注意试样不要被污染及加入硝酸的纯度 表 B . 1 (续) 测定项目 容器 材料 1) 体积 mL 处理技术 保存 时间 备注 Cr G、P 冷藏 尽快测定 Fe 3+ 、Fe 2+ G、P 加硫酸、硫酸铵 排除大气中氧 7d 最好尽快测定 Se G 用 氢 氧 化 钠 碱 化 至 pH>11 6个月 Hg G 加硝酸酸化至 pH<2,并加入重铬酸钾,使其 浓度为0.5g/L 数月 氟化物 氯化物 P 冷藏 6个月 碘化物 G、P 冷藏、避免阳光直射 尽快测定 硼酸盐 P 冷藏 12个月 氨、硝酸盐 G、P 用硫酸酸化至 pH<2, 2 ℃ ~5 ℃冷藏 24h 亚硝酸盐 G、P 2 ℃ ~5 ℃冷藏 尽快测定 硫酸盐 G、P 2 ℃ ~5 ℃冷藏 28d 硫化物 G、P 加乙酸锌处理,氢氧化 钠碱化 7d 磷酸盐 G、P 用硫酸酸化至pH<2 30d 硅酸盐 P 大于100 mg/L 时用硫酸酸化至pH<2 20d CO 2 、pH G、P — 现场测定 耗氧量 G、P 用硫酸酸化至 pH <2冷藏 7d 氰化物 G、P 加 氢 氧 化 钠 碱 化 至 pH>12 24h 酚类 G 加 氢 氧 化 钠 碱 化 至 pH>12 24h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G 加三氯甲烷2 ℃ ~5 ℃ 冷藏 7d 总α、总 β G — 226 Ra G、P 盐酸酸化至pH<3 7d 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 G 冷藏 6h 1) G— 硼硅玻璃、P— 聚乙烯塑料。 注:水样保存技术,只是一般性的指导,它应和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联系起来,二者应该兼顾。